迈向汽车强国还有哪些坎
首页 > 综合 > 正文

迈向汽车强国还有哪些坎

来源:中工网 2023-07-30 11:24:00

记者 王辰阳

汽车产销量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世界第一,今年一季度汽车出口全球第一……在新能源、智能化赛道已经占据一定先发优势的中国汽车产业仍在稳步奔跑。时值中国汽车工业迎来70周年华诞,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还有哪些焦点问题?日前在上海嘉定举行的2023中国汽车论坛上,业界人士纷纷畅谈我国建设汽车强国的机遇与挑战,展望汽车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挖潜 汽车市场还有多大潜力?


(资料图)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202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705万辆和688万辆,同比增长分别达到96.9%和93.4%,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汽车产业上下游长、市场规模大,新能源汽车被全球公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有较大潜力支撑国民经济发展。

“截至2022年底我国汽车的千人保有量是226辆,很多家庭还没有汽车,年轻消费者对消费新趋势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结合全球汽车发达国家的情况判断,预计我国汽车内需消费顶峰在4000万辆左右。”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对市场潜力给出积极预测,他认为未来乘用车将是主要增长点,且伴随我国经济区域差异的逐渐缩小,市场增量规模将逐步向三四线城市和乡村市场转移,千人保有量达到400辆完全可期。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方寅亮认为,预计到2030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约4%,超过其他成熟市场,电动汽车的渗透率将从2022年的26%增长到2030年的60%左右。

经过长期的产业培育,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愈加完整,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加速,产业进入规模化、全球化发展阶段。智能网联汽车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搭载L2、L3级自动驾驶功能的新车型不断上市,多地实现道路常态化载人载物测试。我国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创新水平和保供水平也取得显著提升,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也充分满足各大汽车跨国公司的需求,电动化、智能化部件及系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俊表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52.2%,并持续走高。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品牌份额更是达到82.3%。在海外市场,中国汽车的品牌价值也在不断提升。

盈利 新能源车如何“增产也增收”?

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实现年增长近百分百。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分别达到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超过40%,为稳住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有些企业面临“增产不增收”“规模不经济”的问题,为此,业界纷纷探讨如何走出高质量发展路径。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认为,目前市场上有超过120家汽车制造商,在2023年就推出了约150款新车型,极为激烈的竞争甚至导向了大幅价格折扣。许多汽车制造商由于缺乏其他业务的支撑,高度依赖纯电动汽车业务。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高昂的动力电池价格使企业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

王俊表示,100多个乘用车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盈利的只有寥寥少数,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与地方政府、企业联合制定各省市新能源产业的普及规划和发展节奏,避免产业盲目投资和无序竞争。

一些品牌可能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退场,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员工和经销商利益保障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做好风险管控。

专家建议,汽车产业未来技术路线多样化,存在不确定性,单一企业的研发能力有限,风险较大。需要加大科技合作,联合研发,将不确定性变为确定性,平摊研发投入,降低风险。汽车产业发展从制造效率竞争进入到生态竞争阶段,需要推动产品、内容、服务协同发展,汽车产品和能源、城建、交通领域多元融合,生态竞争需要共同目标,找到共同的客户群体和用户需求。

出海 汽车“走出去”如何应对挑战?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罗俊杰介绍,汽车出口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2022年汽车出口超过300万辆,达到311万辆,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今年1月至5月,我国汽车整车出口175.8万辆,同比增长81.5%,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达到45.7万辆,同比增长了1.6倍。我国已经迈入了世界汽车出口大国的行列,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一方面,中国汽车出口迎来爆发式增长,迎来难得一遇的窗口期;另一方面,汽车出海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包括地缘政治、逆全球化以及产业链供应链变化等问题。此外还出现了一些非技术性的壁垒。比如,欧盟将对中国的电动汽车企业开展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借此提高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减少对本土电动汽车企业的影响。

方寅亮表示,无论是中国企业出海还是跨国企业竞争,面临的环境是相似的,企业要把能力构建放到更高的议程上。很多跨国车企和零部件企业认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反应速度和服务速度很快,但在不同市场要有本地布局,才能面对创新的需求。企业要成为国际公司,必须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建设性去做前瞻安排和准备。

业内人士认为,汽车产品出海不能简单做复制,必须针对当地市场进行改变,比如中国用户更关注产品智能化,欧洲用户侧重产品本身性能。中国企业之间可以分享出海经验,共同面对挑战,争取更加有利的海外市场环境。

强链 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如何巩固?

随着汽车产业朝着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方向快速发展,产业链供应链正在被重塑。巩固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自主性、安全性和可控性,成为重要的行业课题之一。

“前两年汽车芯片的短缺问题在短期内有所缓解,但是汽车芯片和消费电子芯片在资源上的相互竞争,导致结构性的短缺,预计要到2024年左右才会有所缓解。由此可见,供应链优先本地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广汽集团战略部部长黄智雄说,“我们还观察到汽车整车价值与供应链关系的重构,软件与用户运营正成为重要的盈利来源,跨界玩家不断涌现,对智能化的掌控成为关键的竞争力。”

业内人士指出,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变革中机遇和风险并存,我国汽车产业有实力实现零部件的自主可控。可以看到,当前在AI芯片、智能座舱、C-V2X等关键技术领域,自主研发不断取得突破,部分领域实现全球领跑。

方寅亮等业内人士认为,传统燃油车链状的产业链模式已经被改变,整车厂必须面对网状的产业链新形态,甚至要参与到三级供应商、软件供应商的合作中。整车厂以硬件为导向的供应链或者供应商的管理模式,在整个智能化时代也需要重建。供应链安全的定义变得更加广泛,包括产业标准的制定、规则的优化等。好在中国的市场足够大,可以有很多机会尝试孵化新的技术和模式,有利于我们在产业链供应链上取得新的优势。

固优 新能源先发成果如何转为长期优势?

汽车产业的竞争从来不是百米短跑,而是持久的马拉松比赛。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新能源汽车赛道我国依靠市场规模、创新投入、政策补贴等已经取得一定的先发成果,但如果不能在竞争者“觉醒”之前持续通过科技创新和合作努力构筑产业的“护城河”,这种优势也极易转瞬即逝。

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表示,相比传统燃油车和智能驾驶技术,电动车的技术门槛其实相对较低,如果不能持续推动技术创新甚至基础研究的水平提升,先发优势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被对冲。全球传统汽车头部企业技术基础雄厚,加速转型的资金投入巨大,在中国市场的后发优势不可小觑。而在海外市场,中国车企面对的是全球知名品牌成熟的国际化运营体系,需要付出长期和艰苦的努力去追赶。

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中国企业之间还是中外企业之间,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推动合作,加强战略共识和互信,取长补短、融合发展。今年以来,全球车企不断加码在中国的技术投入,大众汽车集团宣布投资约10亿欧元在合肥建立聚焦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研发、创新与采购中心;总投资100亿元的宝马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今年5月在沈阳全面动工;沃尔沃汽车上海设计中心启用,面积达5500平方米,是沃尔沃汽车全球三大独立设计中心之一。

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表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在极短的时间里实现了零部件本地化率达到95%以上,不仅促进国内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也助力中国供应商出海,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完善、技术提升、规模扩大、成本降低发挥带动作用。特斯拉在华成立了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以外的全球首个海外整车创新研发中心,并组建了软件、硬件、电子、材料、动力及能源工程团队。上海研发中心未来将成长为与北美研发中心同等规模的综合型研发中心。

多位专家提出要关注前沿科技对汽车产业升级的赋能。未来产业包括人工智能、未来网络、氢能储能等方向和领域,目前正处于产业发展初期。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重要的载体,为未来产业前沿技术落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场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例,智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副首席技术官郭辉表示,ChatGPT带来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在云端进行预训练、仿真等方面快速提升的可能。随着智能驾驶算法的快速迭代,系统感知对于环境的理解甚至将超过人类,借助智能驾驶能力提升驾驶体验是新的发展趋势。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关键词:

热图推荐

Copyright @ 2008-2017 news.baosh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报社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8864号-10

联系我们:291 32 36@qq.com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