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瑾促川港青年交流,香港"巴菲特"与四川的动人故事
人物名片:韩瑾,1983年毕业于四川财经学院(现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系。曾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曾任四川省万县市副市长。现为四川之友协会(香港)会长、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和香港树德教育投资集团董事长。
“香港的学生和家长如何看待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怎样?”八月暑夏,带着一连串问题,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影像检验系党总支书记张晓玲走进了香江之畔的港专学院。
这是张晓玲第一次访问香港,和她同行的,还有来自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四川职业学院的11位老师。邀请他们访港的,正是有着香港“巴菲特”之称的四川之友协会(香港)会长韩瑾。
四川之友协会(香港)会长韩瑾
韩瑾被众人熟知,不仅是因为他投资港股20年来超高的投资收益率,而在于他多年致力于川港两地青年交流交往。自2011年起,连续7年累计156批超过2200名四川学生到港交流,55批超过1367名香港学生来川学习实习。不惜自己贴钱、贴人、贴时间,全凭一股脑的热情,韩瑾在川港青年交流过程中一年又一年、一步接一步写下自己与四川不得不说的故事。
初心:愿更多学生经香港行远方
走进尖沙咀港晶中心901B室,不足100平方米。这里就是韩瑾2012年创办的 “四川之友”协会(香港)的根据地。
办公室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正是港股信息。“我就是做投资的,如果讲股票我可以一直讲下去。”身着粉红色衬衣、架着无框眼镜,头发花白的韩瑾看起来并没有一般投资者的精明,倒多了几分教育者的儒雅。
从四川财经学院(即西南财经大学)毕业,韩瑾先后进入银行系统和公务员系统工作。1993年,他来到香港。从海外进口电子零件,重新分装后卖到内地,韩瑾赚到了第一桶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来袭,韩瑾试水投资港股,开启了自己的“财富人生”。
韩瑾将自己的投资重点放在了在港上市的国企股,“股票涨10倍,我不会觉得不好意思,但所有的风险,也是我自己承担。” 韩瑾说,从1997年以来,他的回报率已经超过了巴菲特。
在股票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之后,从四川走出去的韩瑾又把目光投向了四川。2010年4月,他投资创办了四川长江职业学院。
这所位于成都市三环路十陵立交桥外侧的新建民办高校,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韩瑾比谁都清楚:要利用自己在香港的优势。
“70%的生源来自农村,香港行公益项目最初只是想帮助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在韩瑾的一己之力下,2011年,首批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学生赴港。此后,连续7年,来自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学生纷纷加入“四川大学生香港行”的行列中。
早已财富加身的韩瑾为何抛弃安逸享受的生活,而要为川港青年交流尽心尽力?回望当初,韩瑾的愿望很朴实也很伟大:“就想让更多学生参与到香港行,接触、体验、经历不一样的人生,经香港而行远方,开拓视野而立观世界之志向。”
坚持:每个学生团都要亲自带队
2011年,第一个四川大学生赴港交流团成行。吃住行成为了摆在韩瑾面前最现实的问题。“香港的酒店价格就是海鲜价,今天五百,明天一千。” 为了让赴港交流长期化,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韩瑾索性买了一套60余平方米的住宅,设置了四个房间15个宿位。
家虽小,但装备俱全,访港学生称赞这里是住好、吃好、学好、分享好、体验好的大House。韩瑾将它打造为温馨的“长江之家”。
韩瑾投入的不仅是物力、财力,也贴人、贴时间。太平山、浅水湾、维多利亚港、香港大学……每个交流团每个点位,他都要一一安排。行程太赶,他就自己预定快餐,送到每个学生手里。
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团队,他都要亲自带队,陪着学生们参观、讲解。在中环,他跟同学们坐在香港终审法院的阶梯上,跟他们讲解香港的法治传统。在港大,他跟同学们漫步在依山而立的校园,跟他们介绍赴港学习的要求和流程。偶尔,他也跟同学们聊聊八卦……
“对我来说,每次都一样;但对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的第一次;所以,每次的互动交流都不同,我的感受也不同。” 韩瑾坦言,人的精力总要消耗,但他并觉得累,他非常享受和年轻人的互动交流。”在韩瑾看来,主导川港青年交流没有输家、只有互利共赢。
韩瑾说,自己是“风险厌恶型”,之所以钟情教育,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输家。不管是学生、社会、政府,每个参与者都是赢家。
尽管头发已显花白,但他的脸上没有倦怠和退缩,有的只是热情和坚持。“香港回归20年了,这样的交流本应越来越多。”在韩瑾看来,川港两地的交流最终是人与人的交流,要让年轻人影响年轻人,要建立起香港和内地的正向互动,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些学生就像希望的种子、友谊的使者,去散布和传播友善。”
感动:韩总是香港遇上最美丽的人
在不足100平方米的办公室,有两个单间,还有一个小隔间放复印机,面积最大的空间用来会客。按照惯例,每一个访港的四川学生,都会在这里分享心得。
“初到‘长江之家’,并不会觉得她有多么的好,但住了几天之后,我觉得在香港能拥有那么温馨的一个小家是多么奢华。”四川师范大学赵洵承认,“长江之家”给她的第一印象是拥挤和狭窄,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香港学生和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乐山师范学院李志冰短短5天的行程就感受到了香港学生的友好,“香港同学知道我们找不到路,主动带我们去到一个又一个的地方,直到很晚才依依惜别。”
“我看到了香港政府实践环保理念的成品,他们运用各种措施让节能最大化。”智能办公室、混合通风系统、风力发电机、活动式垂直遮光装置、雨水回收处理、屋顶绿化,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余陈美列举了诸多香港环保举措……
这样的分享交流会,多次在港晶中心901B室上演。韩瑾总是会拿出一个大笔记本,认真记录每个同学的讲话。每个人讲完,他又会简短地点评两句。分享完毕,他又像家长般不厌其烦地嘱咐大家八达通卡应该在哪里退,哪里可以买免税品。
“和蔼的韩总,是去香港遇上最美丽的人。”赵洵在她的访港记事感悟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很感谢陪伴我们五天的韩大叔。” …… “感谢”成为了每个四川学生都绕不开的字眼,“韩瑾”也成为了大家不约而同的感谢对象。目睹父亲做的这一切,韩瑾的女儿感叹:“他就是真心为学生好,看到学生有成长有所得就很高兴,很有成就感。”
建言:吸引香港青年 免费不是招牌
与“长江之家”遥相呼应的,是位于四川长江职业学院的“香江之家”,这里专为来川交流访问的香港大学生提供。2014年受邀来到四川实习的香港青年庄文杰,就曾住在“香江之家”。短暂的暑期实习让他萌生了创业的想法;现在,他在香港已经拥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公司,带领7个人的创业。
这是韩瑾最乐见的成果。然而,与超过2220余名四川大学生相继访港行成对比的是,到川交流的香港大学生的数量只有四川大学生的一半。“香港学生都是全免费项目,包机票、包食宿,如何吸引香港青年?”韩瑾也陷入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北京上海不用说,四川对于香港年轻人还是很陌生,所以只是免费,其实吸引力是没那么大的。”韩瑾说,免费会让人不珍惜难得的机会;相比免费,香港大学生更看重这种互访交流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是哪方面的交流,是哪个领域的实习,他能从中获得什么,这才是最核心的东西。”
韩瑾的发现也得到了全国青联委员、香港青年事务委员会委员谢晓虹的共鸣。谢晓虹也曾到访四川,身为“90后”的她也代表了一部分香港青年的心声,“以往一提到西部去,大家就会认为是去支教去帮扶,这样的认识现在的确需要改变。”
扎根两地青年交流工作多年,韩瑾认为川港两地青年交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0阶段为交流模式,通过活动、互访的形式;2.0阶段即正在推动的交流实习,加深彼此了解;3.0阶段鼓励两地青年创业。
年过半百的香港“巴菲特”,突然变得感慨万千。从最初的门外汉做起了国际贸易,然后依靠指尖敲键盘成就了自己的财富人生,“除了这两件事,我这辈子最得意的就是通过自己有限的资源创办了“四川之友”协会,拓展了无限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