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对话:大健康与医疗行业的并购与跨境并购
投中网报道:中国崛起时代的产业整合和转型升级中的并购投资趋势和实现路径。
2017年11月27-28日,以“中国龙的全球化与产业升级”为主题,由投中信息、投中资本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投资年会并购峰会于北京举行。来自政府、学者、上市公司、投资机构、券商、创业企业等多方代表,共同探讨中国崛起时代的产业整合和转型升级中的并购投资趋势和实现路径。
在“大健康与医疗行业的并购与跨境并购”巅峰对话中,北陆药业药业副董事长王旭、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蔡大庆、步长资产管理中心总裁娰亭佑、安永生命科学合伙人宿骅、中钰资本管理合伙人刘智、仙瞳资本执行合伙人刘靖龙、一村资本董事总经理赵江华几位重量级嘉宾参与了讨论,本场论坛主持人由投中资本董事丁佳慜担任。
以下为“【巅峰对话】大健康与医疗行业的并购与跨境并购”论坛实录,投中网编辑整理:
丁佳慜:各位好,今天请到各位大咖跟大家一起,来分享关于大健康行业这样一个持续的朝阳产业,在持续并购上的一些看法和各位的一些经验,首先有请各位嘉宾先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
王旭:大家好,我叫王旭,来自北陆药业,现任公司的副董事长。丁总介绍说各位大咖,只有我是个门外汉,我不是搞投资出身的。我是2011年加入到公司,过往的几年中,主要负责公司整体的销售和市场推广的工作。从今年开始,我才开始慢慢地学习,深入到公司全盘的工作。我非常感谢投中给我这个机会来到这里,跟大家一起学习,跟各位大咖学习。
我从昨天早上就来了,今天也是一整天,学到了不少东西,非常开心。
北陆药业成立于1992年,我们主要生产对比剂,以前叫造影剂,因为当时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对比剂,只有国外有。2009年第一批创业板上市,我们目前投的有世和基因,还有武汉的芝友医疗,相信行业的大咖也都了解,还是再一次感谢。
蔡大庆:大家好!谢谢主持人,我叫蔡大庆,是君联资本的董事总经理。我跟另外一位合伙人负责君联资本医疗健康这一块的投资。君联资本前身是联想投资,我们在这个行业里面已经很多年了。我们做医疗大概七八年前开始,先在综合基金里面做,后来在两年前我们又做了两支专业的医疗基金,总体投了60、70个公司,在医疗服务、药、器械诊断各个领域都有涉足,其中有一些大家现在已经大概知道的一些公司,比如说金域体检、贝瑞和康等公司,未来我们希望还有更多的公司让大家能够知道。
谢谢大家!
娰亭佑:大家好,我是娰亭佑,我来自于步长资产管理中心,我们有一个药授权给诺华制药厂,我们还有一个药授权给了台湾地区,当时技术转移要做对投。我现在目前负责步长的全球的战略并购,还有家族资产的配置。我们全球投了大概有80、90个基金,直投项目已经做了大概有280几个。
谢谢!
宿骅:大家好,我叫宿骅,我是安永负责跨境并购的生命科学方面的主管合伙人,从事整个医疗方面的投资大概有七八年的时间,包括了这些药品,还有医疗机械和我们所谓的境外辅助生殖,以及第三方检验的并购业务。
我们作为中介机构,一年帮助大的PE会做一些相关的商业尽调、估值和商业方面的工作,一年大概上百个是有的,就像前面曾总讲的,跨境并购也是非常活跃的,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进行一个交流。
刘智:大家好,我叫刘智,来自于中钰资本。中钰资本最近大家在网上看到一篇比较热的文章,跟国内A股的上市公司金玉火腿有一个合作。
中钰资本2013年成立,目前有三大主业。第一块以传统的投资业务为主,包括创投和并购基金。我们并购基金在国内大健康里面有一定的布局,国内有17支并购基金,规模有300亿左右。创投这一块我们大概也有十支左右的创投基金,规模50个亿左右。
第二大板块就是我们的实业,目前在国内一共控股了三个新三板公司,每个公司都有一块主营业务,是以我们自有资金投资的。最近也有上市公司通告,我们在美国刚刚收购了一个在纽约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这是我们的第二大板块实业板块。
第三大板块围绕着下一步整体的医疗服务,我们做了一个我们自己要做的医院投资,以及医疗服务上的布局投资,这是我们大体上三大块业务。
从我们的主体上来看的话,目前包括A股上市公司,有3—5家国内新三板的上市公司,还有美国纽交所的上市公司,未来在香港和新加坡可能还会有一些业务上的布局,这是我们中钰资本简单的情况。
谢谢大家!
刘靖龙:各位来宾好,刘靖龙,来自仙瞳资本,执行合伙人。仙瞳资本从2009年以来一直专注于生命科技领域的投资,也只在这个领域投资。
主要是三个板块:一个是生物医药,一个是医疗器械,还有一个方向是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这一方面。这些年来仙瞳发行了11支基金,规模并不大,20多亿,做得应该是比较专的。我们在心血管、肿瘤、心肌类药物方面都做了投资,其中有一个今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万春药业,是做非小细胞肺癌的。我们的投资策略是基本上布局在早中期,进行产业的上下游的链式投资,确定主题的链式投资。谢谢!
赵江华:大家好,我是赵江华,来自于华西股份一村资本,我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医药专业,毕业以后就在工厂的车间,后来进入到公司的管理层,转型做并购,进入到投资领域算是产业人士下海。
目前我们重点进行的业务就是服务于上市公司的产业升级,包括产业转型,主要布局在并购这个领域。去年我们参与了通化金马药业上市公司最大一单的医疗行业的并购,并购黑龙江煤炭集团旗下四家三甲二级医院,一家三乙综合,外加40多家矿区的分院,这个医疗并购涉及到的床位数达到11000张以上,是去年最大的医疗并购。目前我们和另外一家上市公司收购意大利的一个肿瘤研究院。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进行一个分享。
医疗行业并购发展的变与不变
丁佳慜:谢谢各位嘉宾,曾总在主题演讲中也跟我们分享了一些医疗数据。我们看到大医疗数据交易底数的峰值出现在2015年,近两年也有一些迹象表现出来。2016年下半年跟2017年上半年相比,受到一些政策上的限制性的因素。2017年其实在大医疗行业的海外并购方面整个交易金额还是体量相当的。
刚才跟各位嘉宾后台交流的时候,也有嘉宾说很羡慕娰总经常去世界各地出差,看了很多标的,这边我也想请娰总跟我们分享一下对医疗行业并购发展的趋势跟热点,你怎么看?
娰亭佑:我没办法讲趋势和热点,我个人的一个观察就是变与不变。从投资来讲,实际上过去的10年成功的经验,还有案例,在未来的10年是不会再重复的,因为过去的投资是因为在那个环境之下。当时的经济环境,还有当时的增长的条件之下和政策之下,所创造出来的环境。所以,更多的是在做这些交易。
但是未来的话,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式已经改变;增长的驱动力也在改变;中国资本市场钱的性质也在改变,也就造就了现在从过去的存量投资一直到未来的增量投资。我认为这在投资上也面临着一个变,2014、2015年有相当多的交易,包括海外的并购,首先管制没那么严格,各大国家都希望中国投资到那里去。这么多年来,美国开始更严格的审查,欧洲也开始更严格的审查,国家对于外汇的出去也进行了限制,基本上来讲整个并购的环境在改变。以前对于投资主体的判断没有那么严格,目前要求你穿透,如果你今天是LP,LP最终受益人是谁?虽然是一个基金,它也要穿透上去,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未来的并购再用原来的方法也不一样。
我们讲到国内,目前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的需求,但是没有那么多好的项目。而且从IPO的角度来讲,稍微有一点点利润的公司,要么完成上市,估值很高,存量的市场已经被看过N遍了。整个并购环境也不像两三年前时,还有比较好的估值能够装得上去,也没有办法再用原来的方法。做投资还有并购,一定要看未来,对行业、产业要有洞见。
举一个例子,有非常多的仿制药,各大药厂都在买,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不参与,欧洲人少量地参与,大部分是中国人在看。这个市场基本上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市场,中国人拿回来估值又很高。我们最近看到有一个项目,美国的一家公司,美国的IVD产业估值是很低的,它估值一直上不来,它的市场结构跟中国是截然不同的。中国的市场虽然高,它设了一个中国的价格,把美国的价格嫁接到中国来,用中国的估值去收。目前中国资本追捧,这就是现在目前的现状。
我个人认为,现在目前怎么样去创造真正的价值?对于投资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谢谢!
并购基于境内资本输出与全球购买两条主线布局
丁佳慜:谢谢娰总的分享,我们知道中钰资本在医疗产业的并购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也是有多家的产业基金的运作经历,接下来我想请刘总来跟我们分享一下中钰在并购操作上的您认为的一些机会,或者说可以分享的一些宝贵的经验。
刘智:如果说并购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回归到我们中钰资本的历史。中钰资本的创始人最早是在九鼎投资,2012、2013年的时候,大体上对一个行业趋势的判断,离开了九鼎的体系成立了中钰资本,当时他说了一句话,现在还比较适用,他说中国医药市场有万亿的并购机会,这就是我们当时出来创业的对行业趋势的一个基本判断。
中钰资本自成立开始,我们迅速地跟国内的一些上市公司,或者并购基金,包括曾总说到的爱尔眼科,我们有十亿眼科评估基金,我们为爱尔眼科并购了五六个并购标的,目前已经有部分项目实现了退出,这跟我们对行业的判断比较吻合的。
围绕着今天的主题是跨境并购,无论是境内并购还是跨境并购,我们总结的还是以四个主线,其中两个是最主要的主线,无非是说一方面基于对规模的并购;第二,一部分对于资源的;第三个方面对品牌;第四个是基于技术。其中技术和品牌这方面,它有一定的稀缺性,不会构成一个常态化的,可能这要看机会。所以,回归过来,未来的并购要么追求规模,要么追求一些新的技术。回归到企业内在的驱动力,一定是我们国内的医药企业微观主体做大做强的内在的需求,这个趋势不会发生变化。
另外,我们来分析一下国内整体的医药上市公司的结构,国内现在最新统计数据大概有300家左右的医药类的上市公司,这么分散的行业集中度,在国际上来看,这个肯定是长期来看不会有这么多。刚才曾总跟我们分享今年的股市很有意思的格局的时候,大市值公司今年都是涨得比较多,越小市值的公司是下跌的,越来越边缘化。这种趋势也是我们整个医药产业未来的一个趋势,我们肯定会随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和整合,肯定会越来越多的千亿市值以上的公司会诞生出来,一些小市值公司肯定会逐步地越来越边缘化,要么直接消失掉,要么转型,要么被一些大的公司给并购了,这是一个整体行业趋势的判断。
围绕着境外的并购,我们中钰资本一直在围绕两条主线做布局,第一条主线叫围绕着境内的资本输出,主要是国内有很庞大的上市公司的合作伙伴,他们想去购买一些国外的标的,一是国内跟国外标的本身的制定差异,另外是估值的差异。国内的上市公司有到境外的需求。
第二条主线是基于全球的购买,我们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大健康的市场,未来很有可能替代美国成为第一大全球的市场,有庞大的市场。但是在技术方面,尤其是创新药的研发方面,跟国际上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这方面我们通过市场、资本上的优势,逐步地去国外发现一些好的技术、公司,把技术引进到国内来。这是我们中钰资本目前跨境并购两大的主线。最近大家可能关注到,我们收购了美国的医药类的上市公司,叫NBY,主要是做抗感染药物、创新药的研发,这个平台作为我们创新药研发的证券化和并购平台。这是我们中钰资本目前在并购方面的一些理解和布局。
谢谢大家!
VC基金如何和产业资本方协作并购
丁佳慜:谢谢刘总的分享,在座的各位同行可能也有一些基金,可能目前还没有进入到并购基金的运作阶段,或者想要参与并购项目,我知道仙瞳资本是专注于医疗投资的基金,在各个细分领域,境内外都有布局,接下来我想请仙瞳资本的刘总跟我们分享一下,VC基金怎么跟产业资本方协作以及跟并购基金协作以参与产业并购。
刘靖龙:谢谢主持人,仙瞳资本的主要投资风格是技术性投资为主,关注一些原创技术项目。比如说我们在生物药方面的投资,主要都是在原创新药上面,包括新的一些检测、内窥等技术。
我们的投资是一个链式布局,比如说从上游、下游做链式布局。这符合这个产业的发展。实际上,从我们跟并购的结合来说,我们的投资标的是比较成系列的。在和VC基金合作做并购中,我们项目的介入偏早中期,药上我们会更偏早期一些,比如说临床前到一期临床、二期临床,是我们重点布局的领域。有些Case方向很好,但在确定性方面还差一些,这时候它不大适合做并购标的。上市公司跟VC的合作,可以从我们的项目池里面选取一些优质的标的,先作为战略性的LP进入基金,对项目进行一些了解,然后再从中选择它合适的一些标的。
当然,我们VC基金也可以做一些主题式投资,围绕上市公司或机构的诉求,比如说在心血管领域,我这个基金的布局六成在心血管领域,或者说肿瘤领域,或者在精准医疗领域,我可以做一些这样的安排。仙瞳投的50多个案子,其中有一个逻辑是:真正好的企业,其实不大愿意被并购,但有一些标的,它自身的天花板可能比较低,或者说它的后端在运营市场、渠道、品牌各方面会有很大的投入。所以这个时候它是小船,如果可以绑上大船可以更好地发展,不过也要看不同的项目适不适合去进行整合并购。我们明年准备在心血管和肿瘤两个方向上去做一些并购,也是跟后端的上市公司一起合作,我们的特点是作为一个供给侧,并购标的这一方的供给侧的主要合作方。
另外,仙瞳主要的高端医药投资都在海外,我们投了六个肿瘤项目,还有CRO的服务平台、RNA、DNA的并联检测等,高端优势项目几乎都在海外。我认同娰总的观点,我们的并购更应该关注价值的成长。谢谢!
从产业方角度看医药企业投资和并购
丁佳慜:谢谢刘总从供给侧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并购的思路。这两天跟北陆药业的王总进行了一些交流,他给我介绍了很多他在产业这条路上成长的经历,今天我们想有请王总代表产业方,从产业方的角度谈谈企业投资或并购。
王旭:谢谢丁总,丁总客气了,我不敢代表企业方,丁总本身学临床出身的,毕业于复旦大学,我很荣幸跟丁总这两天学了不少东西。
有一点,我觉得大部分企业在投资并购过程中,应该还是要关注做大做强。听了刚才曾总的精彩汇报,还有很多大咖们的解读,有时候不过分地讲,不是做大做强,企业怎么能活下去?
今年是北陆药业的第25个年头。第一批北陆人通过对比剂的营销活了25年,当然不止这一个企业,但这是最主要的一个产品。接下来这一代人怎么让北陆再活25年呢?这就是我们投资跟并购的最主要的原因了。我们深知通过对比剂这一个产品不可能使我们再活25年。我们要把我们的优势跟资源发挥到最大化,拿我们现在的主要业务世和基因和武汉芝友医疗来讲,世和基因有大于6万例临床的样本,从前期的筛查到影像学的诊断,再到芝友医疗PCR精准的药物指导,还有CTC的实时动态监测,这就是一个链。我们会充分利用我们的资源跟我们的合作伙伴去建立一个更好的平台。
我们这25年积淀最大的财富,是这些医院专家教授给予我们的帮助和认可。世和基因也好,芝友医疗也好,在终端,也就是医院的专家们,无论是肿瘤科还是影像,我们都可以给他们一个比较完美的嫁接,大家可以共同地去完成一个目标。
另外,我们公司其实有一个愿景,叫百年北陆。我们活了25年,接下来25年怎么活是我们最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从企业方来说,刚才听曾总介绍的海外巨无霸辉瑞,还有国内巨无霸恒瑞,很明显我们离这些巨无霸企业还有很大差距,我们怎么往下走?并且走得好?就是依靠未来的投资并购,我们永远要借助我们的资源、优势,把属于我们北陆自己的路走好。谢谢!
基金在医药行业的投并购经验
丁佳慜:谢谢王董的分享,最后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尤其是投融资并购操作经验非常丰富的专家,给大家稍微分享一点干货,接下来我想请君联资本的蔡总。您运作基金那么长时间,有非常丰富的投并购经验,您有怎样的经验和案例来跟在座的各位稍微分享一下?
蔡大庆:谢谢主持人,刚才曾总提到,王总也提到辉瑞并购成长,辉瑞当时卖了一个公司,我那时候就在那个项目上,我负责把两边并到一块,那时候是九几年,1998、1999年,那时候看到真是觉得特别惊人,辉瑞一家的研发的费用有4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政府投的钱加上商业这边投的钱加起来都不如它一家花的钱多,看出来它并购的决心。即使这样,辉瑞那么多并购,就是因为它不是以研发著称。花了很多钱,效率并不是很高,所以他不断地去买别人的技术来充实自己。
我们君联资本很早就投了科大讯飞,十几个人的时候,我们投了它,它后来成了千亿的公司,神州租车几十个人的时候我们投了进去,后来变成了很大的公司,贝瑞现在也是超过200亿的公司了。未来大家会看到我们投个十几亿,这是我们很擅长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对于并购非常忽略,我们的另外一个合伙人欧阳翔宇,他帮助国内的打印机公司,去年第二大的并购案就是他负责的。去年我们投的一家公司叫河博,我们跟尚珹资本联手把它买了下来,我们给原来公司的股东留了一部分股份,这样他们也会享受到未来这个公司在中国更高的成长性。同时我们组成了一个以中国企业家和科学家为主的团队,把这个公司接过来继续运转。这个公司原来是做服务的,在服务的基础之上,我们还做一些新药的研发,现在进展也还挺好。这是我们的一个例子。
另外两个也是案例,我们帮我们的被投企业、上市公司,去国外买其他企业,标的都是几亿美元的。当时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资本市场管制太多。我们举一个例子,本来我们为一个被投企业去买美国的一个半竞争对手、半下游公司,如果并购好了,现在公司可以上市,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这个行业里最大的一个公司,但我们知道在国内你要装到上市公司里面,有一个23倍的上限,你不能超过这个。不然的话,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美国另外一个公司,他们没有这个限制,直接就把这个公司给拉走了。所以并购这个东西,还是要在国内操作的这个边界内运行才行。
展望一下,我们觉得,在药和器械里,国外的一些资产的质量和性价比还是挺高的,但这里面是有很多的陷阱。一定要找做过的人仔细了解,它里面的各种各样的陷阱,娰总在其他的演讲里面也分享过,我们也见过不少的案例,以后找机会再跟大家分享吧。
丁佳慜:娰总,作为看了这么多案子的专家,您有什么想法?
娰亭佑:结合我们的跨境案例,我讲一些比较具体的,上上周我们已经谈得很深的一个上市公司,我们想把他们所有的技术带回到国内。这家公司的产品核心部分做得非常好,还没有商业化。产品共有400多个,基本上还是用手工生产。后来我们把这个项目放弃了,原因是这家公司的产品虽然美国FDA都批过了,但技术转移的时候,你必须要再做一次技术的更新转换,这个成本是很高的。这个部分,你在投资并购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它能不能够带得回来。
放弃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它的管理团队的股权非常低,只有60%多,我们希望他能够增加持股,同时我们另外给他百分点,结果对方要百分之百,我就很害怕,为什么?如果你们自己都不愿意玩下去,我是你持股多少我给你等比的股份,这样的条件下他都不愿意接受,我们对这样的项目就非常害怕。另外在外部尽调的时候发现,它财务公布的数字跟外部尽调的不一致。
另外,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再到最后所有的策略,现在目前中国公司特别喜欢让你第一阶段进来,到第二阶段他拿了你的估值跟老外去谈。但是,对于国家的批准,有非常多的中国人说我来去批吧,老外是不愿意接受的,因为你批了以后,你告诉我能不能打个电话跟政府讲一下我就不要做了,对他来讲交易成本很高了。所以目前交易成本拉得很高,大概是一次交易额的15%,重点是中国企业出去并购的时候,一定要找专业的团队,自己本身要够专业,我们的企业很多没有经验,你用中国的思维逻辑反应非常慢,根本没有戏。当时在澳洲的那个项目也一样,就没有谈中国市场,而且马上可以给现金的时候,对方宁可接受低于30%。重点是你在做整个交易结构的时候要怎么做,你比如说我下个月2号到以色列去,我们已经看了一个技术的项目,我们是再去探讨把那个技术搬回到中国来,包含它的产品、产品如何变,它的产品哪些是在中国生产,哪些不在中国生产,必须要有个团队能够非常低调地把这个事情全部对接起来。
我个人认为做并购其实蛮有意思的。第一点,并购不仅仅是说把这个东西买回来装到上市公司里去,并购还有一点你要把它分拆产生价值,你把非核心的价值拆出去,把核心的优化了以后高价再卖出去。第二点,循环可以再产生价值,很多交易管理是能够产生价值的,我们举个例子,在澳洲的项目就是这样,前面一个环节,PE就两个团队直接进去把整个效率提升了,整个三年之内翻了十倍,正常一个PE应该是1—1.5倍,它翻了十倍,它把流程再造、把效率增加、把其他的价值提升。
作为中国企业要去海外并购,我的一个意见是说如果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有非常多的中国企业到海外去,说我是中国的企业,我要到这个地方来做生意,但是你所有的准备,还有所有的思路全部是用中国的思路去到美国,不管是到任何一个地方,基本上我就认为这个企业是不行的。很多小的企业到中国来,其实他们也没有做得特别好。因为他对中国不了解,我们很清楚在中国要用中国的市场、中国的规则,你要了解中国的国情,你才有办法用中国的方式来去做中国的市场,同样中国人到海外去的时候一样,你要了解当地的环境、当地的市场、当地的方式,你必须要用那样的方式去做。如果你要做国际市场,麻烦各位最后要用国际化的方式去做国际的市场。这就是我的结论,谢谢!
不是每一家机构都适合做跨境并购,买家与卖家的良好沟通会增加并购机会
丁佳慜:安永的宿总是在场嘉宾外企的一位代表,刚才在后台看到宿总也在加班改报告,包括近期也是在帮一些买方做跨境并购的服务,所以我们想听听看宿总在跨境并购的方面,在您服务的这些项目当中,是不是有一些可以分享的经验?
宿骅:蔡总和娰总都是前辈,在这个圈子里边待得时间比我们长得多,我们的角度会不一样。可能跟中投比较像,我们都是中介机构,一年也服务大大小小无论是产业,或者是PE的投资者有上百个。我们只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分享一下我们的看法,刚刚几位也说了,就国内的这些我们所谓的生命科学的投资机会的话,实际上各大机构都把它捋了一遍又一遍。如果我们去参加一些会的话,无论是几年前的移动互联网还是检验诊断,或者是一些其他的东西,说到标的,如果像点样的投资机构对这个感兴趣的话,我们把国内像样的标的都捋了好几遍了,前面曾总也说为什么有些会下来?有些标的都已经捋完了,又没有出现新的热门话题的时候,大家就会觉得没什么东西可投,或者说某些前几年热门的标的,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它的价值并没有体现出来。比方说最近说的平安好医生可能要去香港上市了,实际上互联网医疗如果我们去年参加这种会的话都会说是一个冬天,一直没有一个盈利模式出来,可能这也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不是说国内就压根没有机会,我们看到的是当中国出现一些政策变化的时候,自然就会有一些机会。
其实我们看到很多国内的产业整合都是政策驱动的,比如说两票制出来以后,最大的愿意卖掉也是因为中国的政策处发生了变化。两票制它原来的分销业务出现了影响,老外觉得这个风险太大愿意找买家,我们看到那些大的上药、国药等都参与其中,出现了政策风险以后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并购机会。
说到跨境的话我非常同意娰总的讲法,欧洲它跟美国的并购就有很大的差别。欧洲我们看得上的标的,有可能是家族企业二代不愿意接了,他愿意卖。欧洲的标的其实从投资机构来讲,首先中国的投资机构就不一样,有些是像这种产业投资者或者是医药企业衍生出来的产业基金他们比较专业,有能力去投一些更早期的像生物制药、医药的品种,但这不是所有的投资机构都能做的。因为药,特别是最近大家都觉得特别火的肿瘤、生物制药,动不动拿出来估值都是几百亿美金的市场,实际上如果你投一个临床前或者临床一期的项目到能上市,这是一个非常巨长的过程。到那个时候你投的标的第几个上市的,或者对这个领域都会对标的带来极大的风险。如果大的一些成熟的并购,比如说里莱亚洲他们往往会投一些比较早期的生物制药的标的,国内很多原来不做这个行业的也要哭着闹着去投,对他们来讲风险是非常大的,这是一方面。
另外,不同投资机构的类型它表现出来的方式也是不一样,不是每一家都适合做这种跨境并购。因为现在中国的PE和VC的界限不是很清楚,VC变大了以后也会投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标的,但是我们跟一些投资者聊的话看到的现象是VC看重的是所谓的看人。如果蔡总是个VC,他一定要他们的老板亲自跟管理层谈一谈,老板觉得靠谱他们就投了,实际上这是一个几亿、几十亿美金的大单,可能会产生非常非常大的风险。这种风格,特别是这种大规模的跨境并购的话,用国内传统的投VC的方式其实并不是那么适合,这是第一。
第二,跨境并购最近为什么那么火?因为跨境并购会有很多机会,比如说去年华润以非常高的价格买了澳洲的一个品牌,,澳洲人也觉得中国人有钱,可能包括一些第三方的检验中心、辅助生殖各种医疗机构都愿意卖了,这种是由于中国人的比较豪气带来了跟随的机会。
另一方面,中国机构愿意牵入其中是因为中国出的价比较高,如果有当地的基金愿意以一个适中的价格买可能比中国的机构更有优势。像我们去年参与的一个法国的案例,好多中国机构都去了,我们代表其中一家,大家做到第二轮正准备进入最后报价的时候,法国当地的PE以一个不是特别高的价格提前完成了,所有中国的机构提前的费用都白费的,这个确实是当中的一个问题。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的PE的话不只是一个公开竞争的过程,他们需要像那些成熟的PE一样提前跟欧洲的家族直接对话,这样的话可能极大地促成并购的进行。中国有很多很好的机构,很多医药产业对欧洲来说都是低于5%的增长,我们也不指望说并购了这个以后怎么样,只是希望他们更多地把产品和业务带到中国来,中国会有一个非常好的资本市场的故事,这个标的就值得并购,基本上是这么一个考量。中国的买方跟卖方有一个很好的交流,其实会极大地给中国相应的机构带来机会的。
娰亭佑:第一点,很多中国企业都是依赖投行去做。其实不管是哪家投行,他们不喜欢上市,他们自己赚钱就好了。你如果没有办法跟他们的管理层沟通,实际上你做的学习成本很高了。
第二点,因为医疗产业报批的过程,你要在那个地方把它带进来,你会发现这个部分可以探讨的很有意思。我觉得在做跨境并购的时候,跟着一些已经非常有经验的顶尖的专家是很有优势的。还有特别糟糕的是,我们跑去报价完了以后自己消失,导致老外对中国人非常不信任,做着做着不交割了。那个市场很小,你如何建构自己的诚信?你只要做成一个项目,所有的项目都会来找你,不用特别大,所以我说要找到专业的机构一起做。
丁佳慜:感谢两位的分享,也非常感谢今天在座的各位嘉宾跟我们分享了这么多丰富的经验,也感谢各位在座的听众陪我们到这么晚的时间。
最后,我也预祝在座的各位投资人能够再接再励,给我们做出更多的榜样,也找到更好的境内包括境外的项目,也预祝我们在座的产业方能够借助这个投资跟并购的工具越做越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