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李谊钧:研究透了,文物就会说话
前言:“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那些在时光缝隙中辗转蒙尘的文物,能得有慧根和慧眼的发现和爱惜,珍重收藏,应是上天赐予的最好结局。
收藏家李谊钧先生
李谊钧,1963年3月出生于广东肇庆,广东省文物收藏资深顾问、中国年轻一辈的古陶瓷收藏大家之一。从事古陶瓷研究和收藏30多年间,亲身考察的古瓷窖口近百个,收藏的珍贵瓷器和文物数千件,收藏的瓷片数以万计。
李谊钧跟文物的结缘始于13岁。有一次,他看到经常来家里做客的老先生用一枚古钱币跟别人换了5块钱。从小就有经济头脑的他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家人的支持下,他跟随这位老先生穿街走巷,走南闯北,开始了长达3年的古币和旧货买卖之旅,也是这三年,培养了李谊钧对文物研究的兴趣。
1979年,16岁的李谊钧经人介绍,到端砚厂做了一名初级学徒。在努力提升自身技能的同时,李谊钧充分利用空余时间,不断学习和整理旅途中的所学所得。因为工作的关系,他结识了很多文化领域中的收藏名家,在跟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李谊钧积累了丰富的文物基础知识,眼界和见识都得到了飞速提升。
李谊钧先生部分藏品
1986年,正在服兵役的他,经常受邀到潮州陶瓷世家张师傅家做客交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了唐代古陶瓷,立刻被这带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承载着一千多年前工匠智慧的精美艺术品深深地迷住了,从此开始了他长达30多年的古陶瓷研究和收藏生涯。
在这30多年时间里,他几乎把所有收入都投入到瓷器收藏上面,只要是喜欢的陶瓷,不论年代,不管残缺与否,看见了就买。正是这种对陶瓷的热爱,使得李谊钧收藏了一大批高质量的陶瓷精品,从唐三彩,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到明清瓷器,无所不包,自成系列。
李谊钧先生部分藏品
最让李谊钧津津乐道的一次“捡漏”,是通过交换的方式淘到的一批宋元青花残片。还记得那天,他受邀到朋友家做客,结果在朋友邻居的仓库里发现了一大堆瓷器随意摆放在那里。李谊钧好奇地咨询那位邻居,才知道原来这些瓷器是他搬家时从老宅子里清理出来的,本来还打算物尽其用,结果发现全部都有破损,所以就随便丢在了仓库里面。那位邻居见李谊钧对这些“破烂”感兴趣,就对他说,你喜欢就随便拿走吧。
话虽如此,但不愿欠情的李谊钧最后还是把省下的生活费变换成当时稀缺的自行车,再加上部队探亲时退回的粮票,以礼尚往来的方式,淘到了一批珍稀宋元青花残片和几件有冲口的古瓷。
李谊钧先生部分藏品
收藏的路上有“捡漏”自然也有“打眼”的时候。其实,对于浸淫多年的收藏家来说,收藏的乐趣不在于买到了多少宝物,而在于能准确鉴别多少宝物。李谊钧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学习,已经摸索出了一套专属于自己的理论。他坚持注重从基础做起,坚持“标本第一”的研究理念,倡导“瓷片是最好的老师”这个法则,从传统眼力鉴定求发展,痕迹研究中找规律,先后考查各窑口近百个,苦心钻研古瓷的表征和内在变化规律,练就了独特的鉴瓷品瓷眼力。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方法,在这30多年里,李谊钧经常利用出差、休假之便,求师访友。他先后拜李人中老师、李辉柄老师、赵青云老师、杨静荣老师、王治国老师、余光仁老师、刘岩老师和邓长兴老师为师,积极主动求学各时代瓷器甄别方法,努力提高收藏水平和个人修养。
李谊钧先生与鉴定大师赵青云老师
除了如饥似渴地吸收陶瓷方面的知识之外,李谊钧还喜欢邀请朋友一起探讨收藏和艺术品市场。“这种热情是发自内心的,很难表达出来,”他说,“更好的方式是邀请朋友到我家,让他们亲眼看看(艺术品),因为我相信一件艺术品在空间里的呈现是很重要的。”他说,在购买艺术品时,“有一件事很重要:我必须喜欢它。我不在乎创作者是谁,或者它来自哪个朝代,因为艺术品的美是超越时代的。”
李谊钧先生在《收藏快报》上发表的著作
在收藏界有句话叫不疯魔不成活。那些对承载着某种文化的物品有着特殊热爱的人都被我们敬称为收藏家。对于文物,他们深深懂得,如何打通物与人之间的界限,与文物进行交流。尤其是那些民间收藏家,他们倾其所有,持护着岁月和历史的遗珠,为发掘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使丰富的文化遗产得到弘扬与传承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