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 之行知专利

 

季发军河南行知专利服务有限公司

摘要

十九大重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发挥好技术供给和专利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促进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

阳明心学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行知专利,以知为行,以行促知,用高价值专利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谋知行合一,是致良知。

Abstract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reaffirms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encourages the dual functions of technology supply and patent system supply, and promotes the solution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ople's growing need for good life and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Yangming's theory of mind holds that the knowledge and action should go hand in hand.They are respectively the exterior-interior relationship, and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Xingzhi patent holds that the knowledge is action and the action promotes the knowledge. We support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with the high value patent, and pursu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which is for conscience process.

严峻现状

我们经常说两山之间必有一谷,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以波浪线形状往前发展,谷峰相间,才是常理。从07年我国国民经济总值的增速达到峰值之后,在多方面原因的作用下,就开始出现持续下降。经济学家的预期是降到底点之后,会开始往上走,形成一个“V”形曲线。但是几年过去,增速没有反弹的迹象,“V”形曲线就不考虑了。

如果增速降下来之后,能够平稳地在底部运行一段时间,然后实现反弹,形成“U”形曲线。可是时间证明,曾经“U”形也是幻想。后来有经济学家就认为,降下来后,一直在底部持续平稳,是低增长,新常态,拥抱“L”形曲线。十年过去了,“L”形曲线居然也难守也,需要考虑体育品牌李宁的商标曲线了。

制造业发展确实不易,从03年到07年上升波段结束以后,各种经济指标都一直在往下走。近两年,广义货币与狭义货币的差,以及表现出来的结果说明,资金没有流入实体经济。我们最挣钱的企业,都是各大银行,2014年全国260家最大的制造企业的利润总和还不及同期苹果利润的2倍。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只有5个省、1个直辖市的财政是盈利的,其他省市都是亏损的,总额达数万亿,触目惊心。

作为一个佐证,我国的GDP总额与诺贝尔奖数量严重不匹配。在二战以前,诺贝尔奖70%的奖项得主是德国人;二战以后,美国总共拿下889项诺贝尔奖,约占全世界的40%;2000年以后,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而最令人吃惊的是犹太人,0.2%的世界人口占据了27%的诺贝尔奖。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拥有5000年的历史,拥有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和13亿的人口,但我们获得诺贝尔奖的只有屠呦呦女士和莫言先生。这也从侧面佐证了我们目前的经济质量是不足够理想的。

1985年4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第一部《专利法》。30余年间,我们走过了多数发达国家两百多年的历程。2015年,全国专利申请量达到289.5万件,2016年官方的数据受理量是320余万件,而实际上申请量达到了360余万件。这些数据已经连续多年全世界第一,而且可以想象的将来,这样的数据还有可能被继续刷新。

每次听到我们国家的专利申请量要怎么样,授权量要多少,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要多少,发明专利占比要达到多少,发明授权率要达到多少,专利增长率要多少,心里不由得很慌乱。指标,计划经济时代特征如此明显的东西,全面实行市场经济已经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能时时处处看见。而且还是在号称朝阳产业的知识产权领域,一个完全应该在市场经济规律下运行的法律经济结合领域。

我想说,真的就不能让知识产权以自身的体系和逻辑向前发展吗?知识产权世界也是一个涵盖市场、人力、利益、技术的完整世界,有一套完备的自我生存、发展、调整、完善的逻辑体系,用行政指标的形式真的能够解决知识产权领域存在的问题?完成所谓指标就真能支撑创新发展吗?指标下达后,会不会影响了知识产权自身的体系完整性?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慢慢解析。

稀缺人才

知识产权事业是技术与法律深度融合的高端壮丽事业,是精益求精、历久弥香的常青藤事业,是推动技术进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环节,它和所有峥嵘铿锵的光辉行业没有两样:快速稳健发展离不开大量高水平的人才。知识产权行业,对绝大多数凡夫俗子而言,没有相当长的时间投入,没有深入其中的挚爱与痛苦,没有经过专利审查员长年累月的生死洗礼,没有一次次风雨挣扎与纠结,没有经过诉讼庭审现场的反复淬炼,没有一次又一次的后悔莫及和扼腕长叹,没有人敢说自己是人才。

当前,各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培育,也组织了各种线上线下的知识产权培训班、分析班、战略班,甚至有专门为企业高管设计设计的总裁班、骨干班,用心良苦。确实在各种培训的作用下,人才的总量、存量、增量,同比、环比等图表,都越来越好看了,很多同志也在培训的过程中增加了知识,提高了认识,自觉或不自觉地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

可是,这样的培训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需求吗?有多少这样的人才在工作中洋溢着知识产权理论和实践风采呢?这样的人才在推动知识产权事业的过程中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呢?我们不得而知。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快速获取的没有实战操练过的不经常持续使用的知识和技能,像缺少爱的滋润的少女额头泛起的红晕,会迅速在和柴米油盐打交道的过程中消褪。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才可能成为真正的行业人才。

吸引人才的根本在环境,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包括利益。资本是逐利的,人才也是一样。栽好梧桐树,不怕凤不来;育好梧桐林,群凤争相栖。司马迁讲的很清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不否认,利益是让整个社会机器正常运转、调控自如的根本载体,利益的合理分配是配置社会人力资源、生产资料的原动力,没有利益,谁都不能让这台宏大繁复的机器运转顺畅,包括情怀。

人才进入某个领域某个行业,首先是让他看到利益和预期得到利益,这个利益以及将来的远景能让他更好地生存发展,这是从业人员的第一个纽带——利益纽带。进入行业已久,同事客户间的交流与合作,老板和上司的关心与重视,彼此的认可和鼓励中体会到的自我的价值,会逐渐让主体产生第二个纽带——情感纽带;时光流逝,投入的感情与深入的具体工作结合,痛并快乐的过程中对工作本身产生的爱与哀愁,时时迸发出的莫大的信心和力量会让当事人感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坚信自己从事的工作能撬动时代、改变未来,是故会产生最高层次的纽带——信仰纽带。三个纽带的附着级别和牢固程度,决定人才是否能够被吸引和长久驻足。

在知识产权的世界里,各个细分领域的人才都不足,特别是知识产权运营领域,人才尤其稀缺。他不仅要有一定的法学、知识产权学、经济学、管理学知识,需要懂得专利的质量和实质,最好还经历过一定数量的知识产权诉讼,拥有比较充分的沟通技巧和外语能力,懂得相关重点领域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技术脉络,懂得投资、资本运作和财务报表,还要会宣传,能造势,能对接生产领域的各种资源,包括政府和企业,才有可能把知识产权运营给玩转。知识产权运营人才绝对是一个跨多个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

畸低费用

每个专利,理论上都是对一个细分市场的垄断,从这个意义上讲,哪怕是一个很小的行业,专利的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当然,获得专利的成本也当然应该昂贵和丰厚,这是专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但是令人侧目的是,从最基本的专利代理工作开始,这个产业就做得异常廉价和卑微,难以产生高价值的专利,不能够在社会生产中通过诉讼来实现价值。

专利与市场秩序、产品市场占有率之间形不成紧密的联系,绝大多数专利不能够撬动产业,不能让专利权人或被许可人独占专利保护范围限定的细分市场,专利权人自然不能获得定价权和巨额收益,当然不能继续创新和榜样更多的资本和人才进入实业,当然推动不了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未形成良性积极的闭环,创新主体不能获利,成人达己的服务人员怎么可能有非常可观的利润空间和发展空间?

专利撰写的服务费用整体过低,直接导致专利质量的整体基础过差,立足于专利质量上的专利后期保护、运营、融资、质押、处置,也更多的只具有象征性意义,难以从根本上撬动市场需求,引爆行业大势,导流更多优质人才。

即使是知识产权界原有的人才,很大程度上也不能算上优质存量。千方百计修炼成最精英的顶级专利人才,大多跑到发达国家做专利;次一级强大人才,被吸引到涉外的专利事务所工作,以翻译和程序处理来收取可观的费用;而从业10年以上的人才,大多都是服务机构的负责人或者高管;有5到10年扎实工作经验的同志,往往又都在服务机构或者企业科技部门管理岗位上工作,从事的后期运营维权的工作。上述四种知识产权界的骨干力量基本上都脱离了专利撰写一线,那么中国的专利代理仅仅靠新学徒和流水线式的质检就能够实现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吗?

一张纸、画笔和颜料,成本可能非常的低廉。行外人看来,梵高的作品不过是小孩子涂鸦,可是为什么就动辄拍卖上亿甚至数亿美金,实在看不懂。很多美术院校学生的毕业展上,那马也似在仰天长啸、气宇不凡,那虾也好像空灵剔透、形神兼备,行外人看来,他们的作品与徐悲鸿、齐白石的感觉也差不多。就像我们很多人认为的,新手写的专利申请文件,也是眼耳口鼻都有,起承转合齐备,在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即鼓励了年轻人,又解决了人才不足的问题,还有利于整个知识产权世界的繁荣和耀眼闪亮的数据政绩,有什么不好吗?

但是,专利这么一个凌驾于技术之上和法律联姻能影响整个市场的利器,被那么多发达国家验证过的推动技术快速社会进步的不二法宝,真的靠刚入行的兄弟姐妹们狠刷数据就能够搞掂的吗?

他们往往需要在大城市里才能工作,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专利服务机构能占全国三分之一,从业人员能接近50%,中西部省份专利服务机构的拥有率不足一个地级市一个,半数以上的专利事务所又集中在省会城市,这就导致很多地市都没有专利服务机构,更不说偏边远城市和县城了。所以很多刚毕业的学生从事这个行业,要面临更高的生存压力:衣食住行、通讯和成家成本迫使他们努力地撰写案子,以求个体获得必要的生存条件和发展可能。

深入地理解技术方案,尽可能详尽的检索和对比,确定必要技术特征和非必要技术特征,多个区别特征中确定最重要特征为特定技术特征,上位概念的掌握和实施例的支持,与发明人深度沟通以期预计行业三五年后的技术方向,这里的每一个问题,对于专利撰写的主力军而言,都是奢侈和不现实的。

他们需要用他们不熟悉的技术语言完成法律构建,在学中用生涩和稚嫩来尝试一些不太重要的案子,他们需要每个月做10件以上专利,否则他们这个月就捉襟见肘、步履维艰。所以,一方面他们没有成就高价值专利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放弃生活水平去追求高价值专利的勇气。

那我们再来看一下高校毕业生的走向,最优等的精英毕业生要去最能挣钱、最有挑战的金融或外企,次优秀的毕业生会寻求国家、省级公务员和大项国企,再次者进入大型公司或者市县公务员,而专利服务机构大多还只能算是中小企业,哪些人进入呢?不容回避的是,我们的知识产权事业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让最优秀的学子毅然进入,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服务机构都还不能提供匹敌基金投资这样的薪水。

尽管专利已经开始深入人心,但是轰轰烈烈的经典致富案例依然太少,缺乏生动鲜活的实例来给更多人以指引。让优秀的能进入热门行业的骄子们把自己的初恋给知识产权,还不是很现实,毕竟最吸引眼球的还是高薪和看得见的实例。知识产权,目前还只是一个潜力股,还远远未达到它应有的风采和地位。

今天,一帮不算很强的孩子带着被外企、央企、国企、政府部门拒绝的失败感,误打误撞进入到一个在技术的象牙塔里靠码字才能活下去的世界,一边是沉重的生存压力和成家立业的幻想,另一边还在时时揣测未来丈母娘态度,他们很多人每个月还居然要看一两场电影,他们很多人五分钟要看一次朋友圈,在他们和电脑屏幕之间,总是放着一个手机。

他们会有时间有心情来关心专利撰写的质量?他们会在撰写时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诉讼?他们很多人在代理案子的时候连署名都不需要他们,能完成分配工作任务已经不错了。但是,他们是专利撰写的主力军。

灰暗结果

知识产权的世界里,没有一次又一次诉讼的经验和洗礼,就不知道权利要求书那几行字有多少关键,你真的不知道,说明书里的每个实施例,也是那么的重要。一字千金,在知识产权的世界里,绝对不算什么奇观。因为那几行字,往往意味着某个产品在某个国家的垄断权,无论哪一个再小的行业,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垄断都会是不容忽视的市场容量和营收数字。

一篇好专利,谈何容易。所谓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如八股一般的格式,讲清楚一个“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变”的故事。说起来,那都不是事儿;做起来,谁做谁知道;用起来,诉讼是标杆;问元芳,且写且珍惜!非系统而深厚的技术水平,非高效而全面的检索支持,非灵活而耐心的沟通技巧,非丰富和厚重的撰诉经验,非扎实和准确的文字功底,非专注而持久的精雕细磨,好专利只是一场梦。

专利权人也是逐利的。没有用的钱,花少了可以,多了便不行了。所以,在三年费用减缓的情况下,相当比例的专利在专利维护费用第一次剧增的时候,也就是差不多三年减缓期结束的时候就放弃了。

千万次的问,为什么?这可是专利呀,怎么就放弃了呢?你们怎么就放弃了呢?这个问题,动辄数十万人需要年年回答,年年岁岁的放弃都是那么让人错愕地相似,只不过岁岁年年放弃的人又不完全相同。他们的答案或直白或含蓄或委婉或隐晦,根本上都有一个非常相近的答案:“感觉没啥用”。

“感觉没啥用”。神采飞扬的专利世界立马黯淡,神秘公正的审查员无端失色,上下求索的发明人困惑不解,废寝忘食答复、补正不懈的代理人心凉目呆,各级行政管理部门领导也莫名诧异,这个企业怎么了,怎么能放弃呢?持有和维护不是挺好吗?最直接和最尴尬的可能是正在询问或接受问询的专利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你们怎么能让专利权人放弃了呢?

“感觉没啥用”。这样的“感觉没啥用”的职业,哪里会有荣誉感和自豪感?知识产权走到今天,依然是小众群体在打拼,很多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并不买帐,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相对弱势,银行基金不认可的评估结果,工作业绩社会认知度认可度差,都与“感觉没啥用”关系密切。

终于,碰到有用了时候:专利被侵权了,还有一定或相当的诉讼标的,千年等一回,亮剑的好机会!可是很多情况下,满载技术和法律的专利诉讼,证据的获取与法律程序和一般的诉讼相比会比较复杂,多数法官都大概清楚却未必掌握到位,多数专利权人是基本不懂,懂的审查员又不参与,往往双方代理人或律师一接触,都是熟人,心照不宣。

专利世界玩的是有钱人的游戏。诉讼双方和庭审法官都会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或者联系,在以调解为主要结案手段大环境下,我们拿一个诸如法制环境不好、赔偿客户额度不好确定、就算赢了又不好执行、都是同行抬头不见低头见等理由,以口头或书面的停止侵权和象征性的赔偿,就让一桩专利案子结束了。

我们又得到了不止一个回避专利质量低的遏制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的借口,屡试不爽的借口,在应用环节,依然能够形成自圆其说的借口。还是闭环,远离专利实质的闭环。

专利本质

不能有效地打击侵权必将引发更多侵权现象,结果必然严重损害专利权人的创新积极性。创新意味着打破常规,获取更好的技术效果;创新意味着一切重来,意味着引导和重建市场需求,构建产品体系和销售体系;创新意味着成本剧增,创新毕竟是一个成功率很低的事件。创新的世界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成功创新依然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一个创新成功的背后,有多少千辛万苦在里头;一个成功的产品背后,有多少夭折的产品打过酱油。

那么还有谁还能让逐利的资本去创新呢?让资本进入实业去推动技术发展进程呢?回到伟人马克思的成果——利益,唯有利益。

不能否认,当前的法制环境可能还不足够健全,公众的法律意识还不足够强,但是如果真的是板上钉钉的专利侵权案件,就像各个要素都清楚明确的刑事案件一样,又有哪个法官敢明目张胆地徇私枉法呢?专利案件往往还是公开审理,专利法官往往还是高洁深邃奉公超脱之士,怎么可能只是法律不够健全这样的理由就能解释国内的赔偿额度与国外完全不成比例的现象呢?毕竟13亿国人的产品的市场容量,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是不容小视的。

生活在“没啥用”的专利为载体的世界里,从业人员是否需要惭愧和反思?又有谁来为这样的结果买单?我们,作为行业的一员,能否为这样的现状做些什么,才能无愧我们无价生命里黄金一般的青春?

请允许我憧憬一下心中的专利:始于兴趣、情怀、困惑和烦恼,绞尽脑汁、百折不挠、山重水复中辗转反侧,突灵光乍现、福至心灵、醍醐灌顶至豁然开朗,经名家雕刻琢磨、构思谋划、抽象拔高方跃然纸上:端庄中妩媚,羞涩中奔放,似浓妆若淡抹,又华服或素缟;若动若静,若即或离,凝有千种风情,嗅若百般滋味,风姿绰约,一时风头无两。

风乍起,惊起一滩鸥鹭,或对临、空临又背临;或映格、描红复双钩,求形神兼备,只为藕花深处争渡。

女神翩若惊鸿而来,看仿者姿态神采各异,轻颦浅笑,曼妙红唇掠过三两美人额头。众女皆由衷致歉请罪,低首俯身称臣,后退避三舍,不敢造次。

奈何今天,如此风华绝代的女王,不小心却做了侍女与花瓶。无人知,不自知,欲回归自我而无路,拟气象峥嵘而无门。作为业内人士,是可忍,孰不可忍。

高质量专利,如横扫同类产品的利刃,创新思路体系下逢相同相似甚至差很远而必杀,以公开获取市场的垄断,或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或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发于物理之中,搜骨刮髓;超于产品之外,抽精取神。故能提纲契领,行止天下,仿佛《笑傲江湖》中的衡山五神剑:泉鸣芙蓉、鹤翔紫盖、石禀书声、天柱云气、雁回祝融等。

一招之中,包含了一路剑法中数十招的精要。“一招包一路”“芙蓉剑法”36招,“紫盖剑法”48招。“泉鸣芙蓉”与“鹤翔紫盖”两招剑法,分别将芙蓉剑法、紫盖剑法每一路数十招中的精奥之处,融会简化而入一招,一招之中有攻有守,威力之强,为衡山剑法之冠。

衡山剑法,被金庸写得如此奥妙,其实其神髓精义,又何尝不是一件件高价值专利。以专利和兵器互通,以运营和剑法为媒,让专利与金庸先生联姻,不如先生是否怪我。为了专利,不管了,哪怕是脸皮。

权利认知

《专利法》十一条的明确规定,谁能真的面对?专利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谁曾真个体会?对同行对手生杀予夺的终极武器,对行业竞争举足轻重作用的关键因素,谁曾时常回味?

运筹围幄,布局谋篇,一个真正的专利理论上要垄断全国甚至多国市场,覆盖某个产品或者系列产品甚至是跨领域多类产品。“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这难道还不是战略地位的存在吗?这难道不值得企业家高度重视吗?这难道不应该匹配更有保障的预算吗?这难道不该让各级政府更多关注吗?从业人员难道不该受到尊敬和享受荣誉吗?如此法律框架下的神兵利器,想要纵横商场叱咤风云的你,想拥有吗?

答案想必是肯定的,但是为什么历经风雨之后,最终会产生“感觉没啥用”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单分析。

垄断一国的利剑,是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拥有?专利来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投入很大,得到的技术方案和效果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被公开过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还需要相对全世界申请日前所有公开的技术文献和专利文献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还需要能够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真的是每个企业都要有吗?

除了瞎猫碰死死老鼠的个案如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在生病时无聊,漫看世界地图发现大陆边缘轮廓对应特点而成就“大陆漂移学说之父”外,绝大多数的创新都是在充分占有并分析研究国内外现有技术基础上,结合大量实验和相关数据,小试、中试并产业化成功,才算具有了科技创新。

炼剑的材料,赤谨之锡、若耶之铜、五金之英、太阳之精,即所谓科技成果都是多少道“水火共妖娆”的程序才产生的,哪能随手在地上拣呀?诸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吃饱穿暖,还没有科研经费,没有科研人员,没有专利分析、没有研发设备,只是走一走别人走过的轻车熟路,如何能够得到基于世界范围内领先的创新成果呢?所以,很多业内人士对于专利“消零”工作一直持保留态度。

更多的情况下,企业也是有创新成果即炼剑材料的,比如有纸、泥巴、木头,但这些能炼剑吗?因为专利是申报项目的支持,是高企减税的必要条件,还是政府职能部门的政绩需要,能撑门面,所以在费用低廉和政府资助的前提下,一把把纸刀、泥巴刀、木刀就在专利撰写主力军的手中诞生了,多数的企业没有想到能去诉讼,捉笔人也没有想着会去诉讼,审查员也没有想着诉讼,所以成规模的与诉讼不太相关的专利就以星火燎原之势,欲演欲烈。这些也不能算错,是专利世界发展过程中各个主体浅层需求凸显的结果,不需要鼓励,也不必唾弃,毕竟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可惜的是,某些企业历时数年甚至十数年终有成果,解决了行业重要问题,另辟蹊径引领新的技术走向,在缺乏创新意识的中国难能可贵。可是,上好的铁母与神水交到服务机构的学徒工手里,服务机构首先要解决一个常见的案子积压问题,在企业的反复催促中终于轮到处理的时候,不见得有深刻的认识,不见得有一周两周的检索和比较,三下五去二,一篇有模有样的专利申请文件就出炉了,有成果的基础材料往往比较完备,格式上的完善即能基本满足要求。

申请人又相当的自信,认为代理人就是走一下程序,离我的水平和境界远着呢?学徒工造出也是一把剑,有把有柄有锷有身有刃,有什么不好呢?完成了申请量,完成了领导安排的任务,申请人即使有认识,不见得有时间和精力来审核专利的优劣和将来的前景,皆大欢喜。但是这兵刃利与不利,坚实与否真的难以确定。专利亮剑后能否精光贯天、日月争耀、星斗避彩、鬼神悲号?没人敢于断言;专利诉讼时能否开山分石、削铁如泥、吹毛断发、锋芒盖世?没人能够保证。

欧冶子,世界级炼剑大师,见湛卢山(今福建松溪县)清幽树茂,薪炭易得,矿藏丰富,山泉清冽,适宜淬剑,就结舍于此地铸剑。春去秋来,欧冶子携女儿莫邪、女婿干将等人三年辛苦,方才铸就了锋芒盖世的湛卢之剑。我们,想要垄断某个细分市场之剑,两三天就要锻铸成功,难度真的太大了。

根本问题

今天,还有谁,还有哪个代理机构,愿意安排多个资深的代理专家和诉讼专家,甚至是外聘相关专家,深入全面了解行业与企业技术现状,分析国内外相关技术优劣,在充分分析和反复自我推倒扶起、否定修改总结的基础上,历时数月甚至上年,煎熬辗转,度日如年,为企业的上好材料炼出一把横空出世之辟邪神剑呢?

即使有这样的团队,又有哪个企业哪个委托人又愿意为之付出数十倍甚至数百倍市场行情的经济成本,来造一把和花一点钱看起来差不多也能得到国家局认可发证的专利呢?

中国专利问题的核心至此开始凸显,深厚功底的人基本脱离一线,材料珍贵的科技成果不很常见,大多专利申请人都标榜自我吹牛没边,普通的代理人又急于走量实力不足经验又浅,金风玉露偶遇时企业又舍不得出钱,苦心孤诣精铸一把神剑又收不了几十上百万,专利何时才能如日中天风光无限?

企业在慢慢践行专利制度的过程中,有四个问题永远不能回避:你有好的材料没?能否找到有能力的人给你铸剑?你愿意为铸一把乃至数把数十把利刃剑付出多大代价?利刃在手你让谁为你舞剑?

翻译一下:有没有能解决现实急需问题的创新成果?能否找到负责任的有诉讼经验的专利代理机构、代理人?愿意出多大的成本来支付专利代理费用?选谁来运营专利去影响控制市场?

垄断之剑,非有卓越眼光和雄浑魄力者不能得之。所谓的专利密集型企业,所谓知识产权强企,有多少专利是法律和技术反复碰撞和纠缠?有多少专利是被炼剑高手潜心写就?有多少专利能够起诉竞争对手?有多少专利能够打赢上市公司?又有多少专利只是拿到个证书,未曾在市场中一显身手,就默默退出历史舞台?

未曾亮剑,不曾威慑,匆匆数年,便黯然魂消,这样的专利有多少,专利局统计的专利放弃的数字非常清楚,怎一个痛字了得!万千发明人的潜心研究,万千代理人的细心耕耘,万千专利审查员的尽心审查;科技创新的各种苦不堪言、苦心积虑、苦思冥想、苦尽甘来,代理过程中的前期接触、转变观念、达到意向、形成合同、理解技术、检索对比、撰写文件、制图标号、确认信息、内部质检;审查过程中的受理、初审、公开、实审、通知书、答复、授权、制证、发证、公告、审查标准掌握、各级质检,结果是什么呢?本来就缺乏的创新资源,本来就稀缺的代理资源,本来就薄弱的审查资源,都随着专利失效的大河统统流失了。

因为这些诸多不曾亮剑、不能亮剑的专利,发明人、代理人、审查员三个群体,长年累月的勤奋熬夜、执著颠倒,却又不曾真的雄姿英发、指挥若定,逝者如斯夫的不经意间,身体虚弱了,意志薄弱了,眼光狭隘了,感觉迟钝了。多少年轻蓬勃的时光,多少年富力强的年华,多少老当益壮的岁月,都这么在喊着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的口号中哗啦啦地溜走了。溜走了儿时远大的理想,遛走了少时不凡的报负,溜走了壮年稳健的沉勇,溜走了老景丰富的经验。

整个圈子都是如此,专利世界精力流失的大河随着指标的增长也如同到了汛期,一天天流量猛增,一天天水位剧高。数不胜数的机会,厚积薄发的可能,持之以恒的成功,众志成城的瑰丽,都随着那哗啦啦的大河悄然而去了,留下知识产权人卑怯的身影,留下专利制度无声的叹息,留下市场经济对“中国特色”的无奈。中华梦的转型创新蓝图当然也要受到它的影响,平庸如我们,失望也罢,愤怒也罢,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的国家从专利制度中走向发达。

资助可休

专利制度与政府的关系究竟如何,这是一个很重要和需要研究的问题,毕竟政府是专利制度的制定者、领导者、参与者和评判者。政府对市场的影响太大,政府的导向必然会影响专利世界的走向。既然不能回避,那么顺便理一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专利制度原则是一个市场经济下的产物,遵照市场原则,政府原本不应过多的干涉,政府只要维护好专利法的权利义务关系即可。市场需求是企业发展产品更新的内因,为什么要费用减缓,那是三十年前的申请人还缴不起申请专利的费用钱,需要减缓来提高社会公众对专利申请的积极性,一路走来,着实解决了在专利制度实施过程中可以预料的诸多现实问题。

对于某一项专利某项官费而言,32年前的500元人民币,与今天的500元人民币比,对所有人来讲,已经不是一个数量级上的概念,没有哪一个申请人还会觉得500元是多得交不起,只要他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各届政府的努力和社会公众的认可,知识产权已经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企业已经不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企业了,企业要发展,不会到专利这儿就没有钱了。

笔者呼吁,实施《专利法》32年后的今天,费用减缓政策可以休矣。没有哪一个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历经磨难而出的优秀科技成果,会一直放在屋里不转化的。如果其不转化,那可能因为这个成果有其他有效的保密形式,也可能是发明人忽然变成出世之人,开始淡泊名利。对于前者而方,在社会公众还没有形成法律意识的今天,大多数企业的保密手段只是个笑话,有些所谓的保密技术根本就不具备保密的可能性。对于后者而言,我们也不能奢求,专利官费的降低就让他从出世变成入世。不仅如此,官费数十年不增长,分明是看不起国人在三十余年间走向富裕的事实嘛!

专利资助政策,企业真的需要不?政府的补贴资金,只会让企业支出的专利相关费用越来越少。想让企业少花钱来申请和维持专利的初衷是好的,能给企业减负,能让专利权人更长久地持有专利。另一个方面,也能说明专利制度和立法机构的不自信,没有认清公开换垄断的一本万利的实质。企业只有真正出钱,出更多的钱,才会更慎重地选择申请专利的项目,才会重视管理专利代理机构,才更可能接触到体现专利价值的专利诉讼,才有可能真正尝到专利的甜头。

包括年费三年减缓改到六年减缓的事情,如果专利的质量没有根本的改变,无非是延长两三年专利维持期限而已,面子好看一些,对于市场,对于意识,对于很多本质上的东西,能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能够雄霸市场的专利,年费从来都不是个事儿。实用性不强、市场需求度不高的专利项目,在专利年费的作用下,能产业化的早些转化,通过年费的作用,促使专利技术早些实施。不能转化的早点儿放弃,成为现有技术,又何尝不是一个好事,这也正是专利法设计年费制度的目的之所在。时至专利法实施超过32年的今天,年费三年减缓改到六年减缓,只是换了块儿更厚的遮羞布而已。32年之后,居然让年费减缓时间翻倍。如此举措,让我惭愧的不能自已。

对于动辄投数千万数亿数十亿的企业家来讲,他们真的在乎我们专利那一点儿的官费和代理费吗?如果他们认为专利有价值,我们真的有必要做那些个专利资助吗?区区几千上万块人民币,你对他讲,你花些钱就能够申请专利,拿到专利,就能垄断全国市场,他信吗?付出的成本与收益完全不对等了,不仅他们不信,慢慢走着走着,连我们自己都不太信了。

我们做着做着,都忘了自己是在做专利了,以为自己是在做荣誉做奖牌了。容易得到的绝对不会珍惜,这是人性,对于有志于远方的企业家来讲,专利的费用已经够少了,绝对不用我们再减免,我们想方设法为企业减负,减得是他们对专利的重视,减得是本来就非常浅薄的专利意识,减的是我们的来之不易的尊严,减的是我们本应尊崇的江湖地位。

驱动发展

政府只需要将专利审查做好,把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审到位即可。每一个证书的获得,都是横扫一个或大或小市场的利刃,都是一到两个年代的市场垄断,意义重大。如果这样的绊马锁本没有市场实用的价值,发他何用?如果这样的市场垄断最终可能没有市场空间,给他何用?如果这样的兵器我们分明已经看到材质是纸糊的,还有必要给发持枪证吗?

很多时候,不仅是《审查指南》的合理合适,我们在做的很多工作,到底有用没有。如果没有用而不去改变,或者在一阵风又一阵风的影响下被动改变,我们可还记得“致良知”三个字的意义与价值?

实业是能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我们姑且把实业分为两类,一类是创新型,一类是跟进型。跟进型实业往往以相对低廉的人工成本、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为竞争手段,只要有利润,必将“一窝风”的上马项目随后很快成为落后产能,而不再是政府鼓励的方向。而创新型实业,往往是不停地在引入不成熟的项目,WIPO公开的创新失败率超过90%。有哪种东西能够让逐利的资本义无反顾的进入创新型实业,什么东西能够让资本家不在乎超过90%的创新失败率呢?除了梦想、信念和情怀,更多的还是可以预期的利益,更大的利益,即万一创新成功之后,能够获得远大于投入甚至是数十倍百倍投入的利益。

在市场环境中,有谁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金,冒着失败率很高的风险去搞创新呢?另外大量的跟进型的企业如何转型升级,创新型企业有时也会变成跟进型企业,角色在市场中悄悄互换。只要有成功,就有跟风或者很快的跟进,蓝海很快会变成红海,这不仅是我们著称于世的反向工程,更是德国、日本、韩国走过的路子,也是世界发展趋势,见贤思齐,见不贤自内省。那么如何让成功之后的竞争有序而保障创新者的利益呢?唯一的答案:专利制度。是专利制度这么一个凌驾于整个社会发展关键技术中的一个灵魂式的东西,体现一个民族创新价值的东西,一个在纷纭复杂的经济活动中的提纲挈领式的东西来帮助推动技术进步。

专利作为技术创新成果的权利化体现形式,是全国及至更大范围内的某个产品或技术的垄断权和话语权,本应卓越而华美,凌厉而嚣张,毕竟专利是有法十一条撑腰的存在。可是,今天我们的专利地位和现状是怎样的呢?举世瞩目的成就不说,屡屡刷新的数据不说,带着关注和真爱的目光,我们不能回避,在专利世界里,海量的专利都不曾经过诉讼,无数的专利都不曾想过诉讼,千万把原本是武器的专利,只是想象中的匕首;图尚未穷,匕未曾现,就黯然退出历史舞台。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毫无疑问,这是本就珍贵的民族智慧、本就稀缺的代理资源和审查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暴殄天物,导致大量的专利只是企业的装饰品!只有以知识产权为制高点,我们再来看当前的经济形势,我们才能会抓住推动技术发展和转型升级的纲领。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赢利才能活下去,活得更好。什么样的利益方可推动资本?巨额收益。什么样的收益模式会导致巨额收益?垄断。什么才能带来垄断?知识产权制度。为了垄断,为了千百倍的利益,资本或者资本家会义无反顾地选择项目,投入研发,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然后用知识产权垄断市场以获得更多的效益。这种收益能够让他们排除万难,精益求精,止于至善。这种成功的案例能够让他们坚持下去,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榜样,走真正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路。像杜邦,像辉瑞,像索尼。

这一轮经济下行过程中,无数经济学新名词诸如“供给侧改革”、“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试图用这样的新词来改变认识,引领经济走出低谷。我们的各种尝试、各种设计、各种改革、各种争论,笔者看来,其实我们只需要把专利世界打造好就足够了,真正从骨子里提高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让真正有创新的技术去形成高价值的专利,高价值专利的诉讼属性会去影响和控制市场,进而得到巨额利益。敏锐的资本能够感知到创新带来的真正的巨大利益和市场保障,自然就会下大力气去创新,去转型升级,去创造新的神话,而不仅仅是政府的引导或者设计。

远离数据专利的龙鱼混杂,有真正到位的专利环境中通过诉讼谋求垄断利益,资本就会愿意去投入人力、物力和时间去转型升级,就会花更大的力气去搞科技创新,他们就会让人写出更为出色和有攻击性的专利申请文件来权利化创新成果,甚至布局专利网络以扩大将来可能的市场垄断,他们会忍痛来承担创新的失败并继续前行。百花齐放的榜样之下,必然有更多的人力和资本进入到实业,远离房地产和股市,中国的转型升级才能真的落地,中国经济才会更快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而成功后的市场垄断会激励资本继续持续创新,推动技术更大进步。

质量提升

三驾马车推动经济只是人口红利带来的表象,在过去的时间里,成就了中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中国制造碰到了天花板,随着人才成本的提高和自然资源的管控到位,随着国内外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和国家科学发展观的落地,随着政府和人民对环境保护的进一步重视,中国经济亟待转型升级,而要想在市经济形势下实现转型升级,专利制度本义回归势在必行。

如何整体提升中国专利质量,这不是一个小课题,如何构建高价值专利体系,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众多方共同努力下,方可慢慢实现的目标和任务。

从申请人角度来讲,如果认识到知识产权是公司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是起锚远航关键和重要的部分,关乎利润和品牌,关乎引领和被动,关乎长久和持续,投资之前,务必掌握一定的自身技术在业内的话语权。认识到这个意义,在新上项目的时候,就会请专业的人员来推敲项目的支撑技术是否站得住脚,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时是否需要经过其他专利的许可,在研发的过程中就会在专利信息中确定自己和竞争对手的位置,寻求追赶和超越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路径,并选择合理的手段来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在创新成果基本确定后就合理地申请专利对其进行全方位的专利保护,这就是专利分析评议和专利导航的概念了。

通过专利分析评议和专利导航来解决技术问题和发展问题,企业就不会只关注代理费的高低而不关注专利代理的质量了。相反,通过专利分析评议和专利导航能让企业更清楚技术路线中关键专利的价值,申请人就可能会考虑,改进的技术是否真的能够阻挡竞争对手,就愿意出更多的费用,来请长期关注这个技术发展代理人,有代理经验特别是诉讼经验的代理人来完成专利构建。如果真的费用过高而不能承受,他会更关注于做真正有实用性的专利,而放弃申请实用性不高的专利,自然提高了整体专利的质量。

附带的好处是,随着费用的提高和资助政策的调整,大量无关紧要的可有可无的专利,会逐渐变少,含金量高的专利比例会越来越高,专利相关人员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存在会越来越强,专利对市场的影响和控制力会越来越大,当然专利诉讼和维权行为也会越来越多,专利世界也会越来越热闹和醒目,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制环境也会越来越好,服务机构的各种服务附加值起会越来越令人侧目,最优秀的毕业生和复合型人才也会更多地进入,专利运营也不再面临专利万千确无专利可用,专利变现的案例和诉讼标的也会越来越惊人……瞻望未来,并不遥远。

而对于代理人来讲,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是关键,这里面有认知、有情怀、有远见、有信任、有责任,结果是全面为申请人考虑,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为申请人争取最大的权益。作为一名专业人士与非专业的申请人沟通,信息是绝对不对称的,专利代理背后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技术法律体系,说服申请人认同代理结果那是分分钟的事情。如何能让更有经验更有水平的代理人来代理有创新价值和实用性的专利,一方面除了代理人自己的良知以外,更为重要和普遍的原因是,代理的费用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

一篇好的专利申请文件,意味着要去垄断一国乃至多国市场,是不是能够垄断得住,是不是经得起司法的考验,绝对不是一个三两年经验的新手两三天就能够搞掂的,有时候一群资深专利专家和技术专家长时间的碰撞融合雕刻琢磨才能够做好或者基本做好。如果真的做好,权利保护的范围边际并不局限于申请人的技术贡献范围而是在无限发散中取舍,在范围大小和权利稳定的矛盾中舍得,所以专利代理的费用绝对不是一个市场的收费标准所能指导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专利质量提升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要鼓励能在诉讼时封杀侵权产品于字里行间的专利和专利代理人,要鼓励优秀代理人高价收费和更高价收费,要鼓励专利撰写收费与后期专利诉讼效益挂钩,才会真正调动申请人的撰写积极性和高价值专利的产生率。对于服务机构而言,要构建严格而明确的质量管控体系,贯彻诉讼导向的专利代理标准,尽可能地实现以撰写有攻击性的高质量专利为主要工作内容,积极主动地参与专利诉讼,让专利诉讼的参与度和胜诉率成为评价服务机构的重要依据,实弹战争才是研判兵工厂服务水平的唯一标准。

不能脱开实用性。没有实用性或者实用性不强的专利,市场的需求度往往能够忽略,这也是天量专利挂在墙上的根本原因。没有实用性或者实用性不强的专利,我们的技术特征分解、检索、对比、发审查意见、质检、授权、发证、公告、评估、管理、运营都没有太大价值的,都接近无用功。没有实用性的专利申请、审查、答复、驳回、复审、公告也许是一个笑话,严重影响国家专利证书的公信力。

实用性如此基础而重要。那么,对于审查员来讲,可否试着从象牙塔里走出来,读万卷书之后试着行万里路,慢慢体会书本中的技术与生产中技术的区别和联系,慢慢在检索和比较之外去学判断专利的实用性,慢慢去试着接触更多的相关技术和市场人员,慢慢建立基于市场的技术实用性判断体系。

不要怕失误,在学的过程中,在发审查意见和答复的过程中,申请人的解释和辩解会帮助审查员提高关于实用性的认识。只要有这个意识,只要国家专利局开始实质审查专利三性中的实用性,甚至把实用性审查放在新颖性、创造性审查之前,精益求精,止于至善。那么假以时日,在敬业专注、求索不已的专利审查队伍的努力下,中国专利的质量和水平一定能够获得长足进展。

更为重要的,审查员拿着指挥棒,没有实用性或者实用性差的专利将被驳回,立马就能减少大量的垃圾专利和数据专利,这是依法提高专利质量的有效手段。在依法的前提下,专利泡沫能尽快消除,质量提升也必定立竿见影,也彰显了真正创新成果的价值。指导和帮助代理机构向发达国家的专利代理水平靠拢,逐步建立并严格执行专利代理标准体系,早日形成专利代理国标。

知识产权强国、强省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是申请量?授权量?保有量?笔者认为,他们可能都不是最重要的参考值。如果能够用专利案件量、调处率、诉讼率、专利许可率、专利对市场的影响力作为评价的依据,可能更能体现一个地区专利的价值和水平。

有人会说这是否会闹得天下大乱,战火遍地。笔者觉得,只要是基于专利回归以专利制度的基本法则来推动和发展的活动,都没有必要惊慌和恐惧,困难一定会有的。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为了专利世界的美好和壮丽,纠结和挣扎都是值得的。另外,国人委婉谦逊,君子和而不同,不见得怀揣利刃就一定亮剑,重要的是营造一个专利对市场垄断作用,那怕是潜在的,能够引领和榜样更多创新就足够了。

我们都能看到,有相当一部分申请人,拥有大量的专利,花费大量的费用来申请维持专利权,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专利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太重要的,那些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他们不知道哪些专利能够进攻哪些竞争对手,那一些专利早就应该放弃。他们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专利存在的意义在于有一天去进攻对手和垄断市场,而不是挂在墙上,供人参观或者自己炫耀。

国家知识产权局是最高行政管理部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把握着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最关键环节——专利审查和授权,它们引领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方向,是支持产业发展鼓励科技创新的关键主体,有责任尽快举起三性审查特别是实用性审查的大旗。如果有必要,完全可以对实用性重新定义,让实用性审查和市场需求尽量匹配,趁着《专利法》修改的良好时机,将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审查的程序和内容进一步相互匹配和支持,从立法角度让专利回到三性共同决定专利状态的理想状态,让专利证书更有尊严和价值。

多方协同

实用性审查能让专利不再远离诉讼,能让专利远离滥竽充数,能让专利脱开黯然销魂,能让专利甩掉灰头土脸。能让专利审查员指挥若定,能让专利代理人实现价值,能让专利发明人欢呼雀跃,能让社会公众更愿意创新。走了这么久,是时候由大变强了,是时候撑起专利审查平台的第三条支撑腿了。

专利质量的提升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一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专利质量的提升是社会各个层面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由大到强的需要。

专利质量的全面提升已经刻不容缓,否则,咱们的专利世界还会闹出更大的笑话,否则创新驱动发展的大业就会延误。守住申请人、代理人、审查员的三条防线,慢慢让真正有价值的专利在申请人处孕育,在代理人处接生,在审查员处给户口,让更有价值的专利在市场竞争中实现更大的价值。

对于申请人来讲,特别是企业,主现上讲,它们本身对市场有相当的了解,对技术的优劣和市场前景有相对全面的掌握,知道什么样的产品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能够获得用户的心理推进曲线,知道消费者消费心理及其变化,所以一个真正立项的科技创新是否具有实用性,他们心里大概是有数的。

这里面有两个关于实用性的问题,一个是主观的,申请人是诚实地觉得这个专利可行,愿意去花费人力时间去转化;第二个是产品确实是能产业化生产出来并且有一定的市场前景,能够解决技术问题,获得经济利益。满足了这两个条件的申请人,起码做到了申请人该做的最基本的事情。这是专利市场价值的第一条防线。

代理人一直在市场与技术中徘徊,经常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打交道,对一些长期客户是比较了解的,代理人在从事专利代理工作的时候,要认识到代理人代理机构在整个专利战略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要尽可能多的把精力和心血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专利中去,更多的发现好的有市场前景的技术,用撰写的质量来提高自己的品牌和长远发展的可能。

远离数据专利,远离弄虚作假,让自己能够面对自己曾经代理过的专利。真正投入会让你看到曾经代理过的专利失效后感到伤悲,真正的热爱会在偶有一篇专利在放异彩后感到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讲,专利就是农夫春季种下的种子,专利就是教师教过的孩子,真心投入才是热爱生活,真心投入才会付诸情感。这是专利市场价值的第二道防线。

无论发明人和代理人是否守得住底线,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的专利审查员,长年累月地审查一个相对单一的领域,如果能够有目的的坚持学和研究,相信有几年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优秀的中国专利审查员队伍完全可以对一个细分领域内的产品技术方案是否具有实用性给出明确清晰的判断,提出有理有据的观点,这就从专利审查的层面上对专利申请的盲目性保持压力。

另外,通过资深审查员传帮带,新入职的审查员也能够在两三年的时间对专利的实用性有一定程度的辨别能力。只要开始实用性审查,相信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会组织相关专家特别是企业、协会、市场等领域专业人士参与,对专利实用性如何详细规定、如何审查、审查标准如何确定、审查员实用性素养如何提高、如何避免实用性审查过失、审查过失如何救济提出方案和试点。

只要提出问题,国人从不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办法,更何况是国内最为优秀和集聚的知识产权人才。各个领域可以分别与各种协会结合,掌握数据,了解趋势,通过这样的活动也能够加强与其他领域的相关专业人士打上交道,慢慢扩大知识产权世界的影响力,让更多领域的专业人士在互相学的过程中了解知识产权,了解其非凡的价值和意义,让专利世界从小众走向大众。

专利价值

实现专利价值的基础在于利用《专利法》赋予的诉讼权利,这也是专利制度的根本价值,也是专利存在的根本价值——通过诉讼去实现技术垄断。没有想着拿专利去诉讼对手的企业家都不懂专利,没有想着拿专利去诉讼侵权的专利行政管理人员都不懂专利,没有想着拿专利去诉讼的审查员都不懂专利。是的,每一个专利,都应该朝着诉讼导向的申请、诉讼导向的代理、诉讼导向的管理、诉讼导向的审查、诉讼导向的运营方向发展。

没有立足于诉讼导向的专利撰写,很难产生真正有价值的专利。基于专利诉讼的专利撰写,诉讼导向的专利代理,才能得到更有攻击性的专利文本,高质量的专利文本才能真的去打击竞争对手,才会有影响行业控制产业的可能性,专利的价值评估才会有价值,专利的评估值才能得到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认可。

不能得到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认可,专利运营就不能打通任督二脉,进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金融机构为了资金的安全有一整套风险控制体系,能够随时去处置去变现的专利才可能会被证明有价值,才会被同意质押贷款,才能在金融的世界是成为香饽饽。

那么,哪些专利才能在市场环境中保值或者增值?哪些专利才能在市场中容易处置或者变现呢?无非还是能够帮助专利权人或者持有人打击相关竞争对手,禁止其他产品上市,强制对手产品下架,能够去影响和控制市场的专利。完全离开专利质量的运营没有任何意义,不是基于诉讼的专利运营只具有象征意义。

只要专利限定的客体——产品或者方法具有市场规模,只要专利有诉讼而且胜诉的可能,一切后续的专利运营行为都有可能和有价值。

有基于市场需求的科技创新成果,有诉讼导向的专利文件撰写,有审查员对于三性到位的实质审查并颁发证书,专利就能够形成影响市场的利刃,就可以有预期的专利评估价值,银行当然会去考虑这个能去控制或影响市场的质押物,就能够根据专利评估价值进行贷款。

专利就能够撬动资本市场,专利权人或者专利持有人就可以尝试整合上下游,中间出现任何问题,专利权的持有人都随时可以去市场寻找补救、补偿或者处置方案,这就打通了专利世界。

在专利运营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不能忽视,就是专利价值评估。只有专利获得一个合适合理公允的价值,专利的交易、许可、拆细、证券化才有一个起码的价值基础。专利具有一个公允的价值基础,就为专利世界的繁荣定下一个准星,即使这个价值的是区间性质的,甚至这个价值随着市场的变化也是动态的,但是它基本面和数量级确定之后,它的价值被市场各方主体接受之后,专利这个撬动市场的重要载体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个意义绝对是巨大的,也是里程碑性的。

目前,专利价值评估的主流方法多是用收益法,是以专利权人上年度财务数据中与该专利相关产品的销售额和利润为基础,根据合理的若干年后的与专利直接相关联产品的营收预期为专利资产评估的依据,对专利的价值做一个评估。

这样的评估方法,考虑了与专利权相关的产品情况和市场收益,相关参数的选取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体现了谨慎的会计学基本原则。但是,该套方法更多的站在专利权人自己实施的角度,立足专利权人产品的收益,而没有考虑其他实施主体,没有考虑整个市场的需求,没有考虑与专利诉讼能力直接相关的市场份额,没有考虑专利对市场的影响程度,基本上还是以评估有形资产如大型机器设备收益的方法来确定专利价值评估的思路。垄断、专有权和法十一条,这些专利最根本的特征,当前专利评估体系基本上没有考虑或者涉及。

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同样的一个授权专利,一个保护范围和市场预期都基本确定的专利权,在不同的专利权人手里,得到的专利资产评估值将会完全不一样,甚至会有天壤之别。或者说同样的一个专利,因为申请人的财务报表不同,得到的评估值会相关甚元。有些专利权人并没有实施或者尚未实施,就没有该项目里财务数据中的利润,但是不能否认没有实施的专利权就没有价值。这两个矛盾,作为一个证据证明了当前主流的专利评估方式还不能很好地适用于专利权自身的特点。

一个专利的权利范围限定以后,与市场容量、专利对产品所在细分市场中的影响和作用有关,与专利权人实施与否,与专利权人往年的收益没有直接关系,专利权人的实施和收益顶多只是一个参照物。但是当前的评估模式却从根本上否定了这样的一个基本认识,所以专利权评估方法的改革是必须的。

专利价值的评估一定是技术、法律、市场三者协同考虑的结果,在没有行业专家和法律专家深度参与的情况下,仅仅是财务会计方面的专业人士,是没有可能完成相对准确的评估结果并得到市场的认可。

专利价值评估的客体很清楚,专利权利要求书直接影响和控制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率。专利价值评估准确性标准在于,是否能够在市场中以接近评估值的价格随时处置变现。

近几年来,全国专利质押贷款的额度已经到数百亿元人民币,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也是知识产权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专利权人、评估机构、金融机构等多方协同努力的结果。但是,据笔者了解情况来看,有一些专利质押贷款的实质还是信用贷款,本身银行不要担保物就可以贷款的,专利只不过是根据需求评估后放到了里面作为质押物而已;另一种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结合的情况,以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混搭来降低无形资产质押项目的风险,本质上与第一种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也是适应创新的需要来满足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的需要罢了。

笔者走访了多家开展专利质押贷款业务的银行,在贷款万一还不上时,他们用什么办法一来处理质押物,以回收本金或确保本金安全的?回答总是说方法是有的,包括保险等其他。但是,下面就说不太清楚,路径不清晰,具体手段也与专利自身的价值无关。

所以专利质押贷款,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可能还不是理想的状态。市场需求是明确的,但是还没有从专利的本质出发做出公允的专利价值评估,各方主体还没有去关注专利对市场的控制力和专利的垄断属性,还没有把专利诉讼作为处置的后手或者撒手锏,所以,我们还需要在专利运营路上继续求索。

上述对于专利资产评估的认识,可能会让业内人士反感,更不奢望得到资产评估机构的认可。但是强烈呼吁社会各方要关注专利技术在市场中的表现预期,关注专利授权文本的诉讼能力,以及在未来可能的诉讼中的诉讼能力。最为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交流、培训甚至碰撞,特别是对有代表性诉讼案件的全面解读,以提高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对专利属性、特点、质量的认识,让他们对专利真正的价值和作用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否则,我们赖以运营的专利价值不能合理确定和公允,专利的运营体系就不能够真正建立,不可确认的专利评估值就很难支撑将来的产品化、产业化和证券化。

行知专利

走得越远,感知越多,越觉得有必要把感受的东西表达出来,是心声,也是责任。阳明心学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所谓: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另外,以知为行,知决定行,不顾发稀腹满,依然星稀不眠,伴权利要求,谋知行合一。所以,从业十年,辛苦爬格,不计笔头早秃,彷徨现状;笔杆早烂,呐喊专利。是格物,也是行知。

行知专利。我们不是不愿歌唱从业人员的辛苦和努力,不是不愿彰显各方取得的不俗成绩,我们深入其中,总觉得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表达出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总是前进的脉络。不管如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闻者足戒;不管如何,拳拳之心总在,悠悠之情长涌,无则加勉。

行知专利。从业太久了吧,总把知识产权世界与“背景技术”嫁接,貌似客观地讲专利世界现状,并指出其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在“发明内容”中给出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以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期待专利世界的未来柳岸花明和渐入佳境,期待转型升及和早日实现中国梦。不足,是前进的动力。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高价值专利已经非常关键和必要,但是有些事情还要慢慢来,知识产权行业的快速发展务必有度,是行知专利。无论是去诉讼维权的,还是能去威胁恐吓的,无论是关键核心的,抑或是外围辅助的,这个发展都要与知识产权人才数量的增长基本相适应,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曲线基本吻合,与真正的研发投入和生产规模基本相适应,与一定时间段内的GDP的增长速率基本相适。是行知专利。

当专利的人才还没有那么多的时候,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我们可否不要那么急功近利,我们能否考虑:让专利的申请量降一降,是行知专利。申请量降一些,是不是一定影响这个省、市、县的创新能力?我们可否想想在专利支撑创新发展的过程里,什么才是最应该关注的东西?什么是当前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也是行知专利。

服务机构也最清楚专利的意义和价值,服务机构最能接近企业和产业,服务机构最能够帮助政府发现和解决问题,服务机构也能够在风口获得更多的收益,当然服务机构在构建产品价值的过程中也最辛苦,使命感、责任感必须承担,是行知专利。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只要参与案例足够多,只要用心去体会、去融合、去发酵、去碰撞,一定会有美丽浪花和灿烂火花。仍然是行知专利。

一个代理人,一年,两年,一生关注一个能创新的企业,了解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用检索和分析让技术与法律交织,编就企业技术发展路线和创新路线,是行知专利。积极践行专利法给予的诉讼权,让企业在专利权的作用下,能去打击对手,影响市场,自己做强做大,是行知专利。慢慢地总有一天,我们终会成为企业离不开忘不了的知己,为真正有创新的企业服务,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正如那一杯香浓可口的咖啡伴侣。当然是行知专利。

除了原创性的发明创造以外,大多数创新都是在技术道路的尽头再创造,改进型的创新确实没有那么难,可是能让市场渴求的创新却也没有那么容易。用这样辩证思想来看真实创新的现状,我们非常有必要一起来梳理,如何让具有市场需求的创新成果去试着获得10年或者20年的技术专用权,让技术创新者获得更大的利益和成功,形成“创新—诉讼—垄断—收益—再创新”的正向循环。依然是行知专利。

当有更多的人通过持续创新而获得成功,肯定会榜样更多的人才和资本进入实业,长年累月的厚积薄发,必然会实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进而支撑中国梦。所以我们知识产权的从业人员,一定不能忘了,我们做的不仅仅是写写专利,也不仅仅是一份普通的事业,而是影响一个又一个产业的屠龙术,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更是行知专利。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实现中国梦而创新,为创新驱动发展而打磨专利利刃,为繁荣世界经济而行知专利。

季发军:

男,中共党员,专利代理人,河南行知专利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专利信息实务人才,河南省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

河南行知专利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集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专利运营、无效诉讼、IP贯标培育、国外预警、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项目申报、专利导航等为一体的深度运营服务机构。

公司2010年至今为河南龙成低阶煤分级分质利用项目进行专利分析和专利布局,实现对该项目国内外专利的全方位的保护,2014年底该项目开始的专利侵权纠纷案持续近三年,进入最高法再审;2014-2015年承担河南省商务厅的出口基地建设分析评议项目,编著河南省出口基地建设系列丛书;2015、2016年连续两年承担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分析评议项目,其中2016年中国冶金辅料分析评议项目在第三方评审中获全国第八名,获优秀评价;2017年承担国家知识产权局“企业专利信息利用能力建设试点项目”和“专利信息人才项目”。

公司是中国家专利运营试点企业,国家专利协同运用试点单位,中国冶金辅料(保护渣)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的秘书长单位,河南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的秘书长单位,河南省科技服务业示范企业,河南省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公司始终秉承“赤诚、卓越、珍惜、责任”的理念,为创新驱动发展而行知专利。

关键词: 行知 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