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海湾文化产业大发展可期
文化产业的发展体现着一国的国际地位和发展潜力,在上海正打造现代国际文化大都会和国际创新创意中心之际,文化产业的发展应作为产业结构战略的重中之重,优先发展。
去年年底,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关产业相互渗透的明确要求。
突出优势产城融合
奉贤海湾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和独特的湾区地理资源。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申分析指出,奉贤海湾旅游度假区具有建设文旅、影视和泛娱乐产业集聚特色小镇的资源禀赋和教育人文基础。奉贤海湾域内拥有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商学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大学和上海海湾科技发展园区。奉贤海湾旅游度假区交通便捷,距离上海市中心仅46公里,距离虹桥国际机场和上海火车站50公里、浦东国际机场57公里。境内有多条高速公路可以直接长江三角洲各地,此外还将开通轨道交通。奉贤海湾拥有30公里的杭州湾北岸阳光海岸和400平方公里海域的得天独厚资源。
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赵炳翔认为:“以产学研为基础,以微视频、微电影为抓手、为载体,各个专业作为支撑,把整个上师大和整个海湾联系起来,把整个影视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
在专家看来,奉贤海湾有望成为上海南部的文化产业投资热土。汇竑资本董事长吴海蒙说,奉贤海湾是上海的南大门,连接浙江的关键要道,承载两地的交流,是上海的“南部明珠”,其地理位置优越,而且也具有很深的文化沉淀,因此在这里发展文化产业,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因此,奉贤区委区政府也提出了要着力打造南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目标。“产业只有深度和城市融合之后,产业和城市才能同步发展。“只有把物理城市、社会交往城市和信息城市三个空间融合打通之后,才能够吸引你所需要的产业高端链条的环节所期望达到的程度。”上海研究院研究员、产业经济项目首席专家李萌说。
据了解,“2017上海湾论坛”聚焦文旅、影视和泛娱乐产业发展主题。上海不仅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国际电影节、电视节的举办地,上海具有电影和泛娱乐产业发展的人文背景、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上海发展世界电影都会、电影和泛娱乐产业集群及国际贸易服务平台是一个国家战略。上海奉贤海湾地区具有建设国际电影文化平台、生产和制作中心和产业集群的想象空间。已建成有碧海金沙等大型主题公园及配套商业项目,并成为 50 余部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的外景地。同时将进行整个度假区更新发展和数平方公里的旧城区改造建设的历史机遇。
形成特色 错位竞争
结合现有资源,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先行,让奉贤海湾实现弯道超车。专家表示,奉贤海湾的发展,规划必须先行。据了解,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上海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以自贸试验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临港新城、徐汇滨江等区域为重点,加快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建设。那么,奉贤海湾有无可能成为新的重点项目中的一员,势必关系到其未来发展空间。
在引进文化产业时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原奉贤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会长、国家发改委服务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周伟民指出,奉贤要引进的影视产业不是传统的影视产业,而是要瞄准国际标准,充分运用当下视听科技、全息技术,是优化升级版的影视产业引入到奉贤海湾来,并且使这个产业平台化、信息化、联网化、链条化、高端化,使奉贤的文化产业在上海文化繁荣发展当中注入新的动力。
在产业导入方面,专家认为可以考虑“年轻化”。华映资本合伙人刘献民表示,根据上海本身所具备基础,与产业结合来创造发展条件。比电竞、文化类演艺演出市场基础非常好,消费层次、水平、多元化有很好的条件,因此在政策上导向上可以向这方面倾斜。
如何打造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文化品牌活动,是奉贤海湾需要无法避开的现实问题。据了解,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等品牌活动国内外影响力不断递增。三贺久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严卓娜表示,奉贤海湾也可以引入类似的项目,比如包括海滩音乐节、电竞赛等,成为上海旅游演艺业的新名片。
如何吸纳并留住人才,也是奉贤海湾必须考虑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汪天云表示,文化产业的发展,核心因素在于人才。因此奉贤海湾应该考虑出台相应的人才服务政策,让优秀人才能够主动留住奉贤海湾。
如何错位竞争,也是奉贤区政府在进行顶层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李萌指出,仅仅作为影视拍摄外景地,在影视产业链上是没有价值地位的,横店、无锡的影视基地,当下都遇到一些问题,目前他们在影视产业内涵拓展、园区景区内容更新、文旅休闲功能创新等方面,都在做着积极探索。横店的步伐更大一些。上海湾发展影视文化产业,需要从产城深度融合的高度来系统谋划,要基于区域功能、区域禀赋和要素特色,选择最合适的价值环节精心推进。
此外,奉贤海湾还可以考虑把现有资源做大做强。吴海蒙表示,奉贤海湾主打文化旅游品牌,在上海本地已经具备了很高的知名度,而阶段可以考虑把品牌效应扩散至长三角乃至全国,形成著名IP资源。另外,还可以考虑发展更多适合冬季开展的项目,从而实现淡季不淡,全年高潮迭起、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