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谈自信中国舍得智慧:成功没有捷径,坚持自己方能步步为营

每个人生来也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天赋才华,但能够为大众记住的却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在成长中被迷失了自己、忘记了初心,最终泯然众人。已成为世界级钢琴大师的郎朗讲述自己艺术生涯时,一直庆幸能够坚持自我,主张自己的优势,倡导艺术的格调,方能获得今天的成绩。

这是源于艺术家孤傲的本性?还是身为前辈对年轻一辈的规劝?世界级钢琴家郎朗近日做客由沱牌舍得酒业与凤凰网联合打造的时代人物高端访谈、思想派强IP《舍得智慧讲堂》,讲述他的艺术探索之旅中,如何时刻主张自己的观点,谨记自己身份。

作为中国钢琴第一人,已过而立之年郎朗仍然坚守着一份单纯的心性,这既是演奏纯净性的要求,也是他多年来坚持自我的表现。

成名至今,郎朗有过众多不凡的表演经历,但提及多次作为中国人为外国元首演奏的经历,郎朗并不以此炫耀。在他看来“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国度、不同身份的人在聆听音乐时,都是公平的。”所以自成名以来,不管听众身份人数如何,他都以“唤醒大家对音乐的知觉和感受”作为自己的演奏目标。目的简单,也就不会被乱七八糟的想法打扰,坚持选择专注于音乐演奏和个性表达即可。

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郎朗经历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我比任何人都专一,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迷失”。他生来属于舞台,自小就知道自己的“沟通力和感染力”优势,并在成长中传达发扬。郎朗的成功也来源于对自己的清楚认识和智慧的取舍,为此郎朗放弃了很多“可能会红”的机会,但他并不遗憾,“那些能用心写却只用脑袋写”的作品或许会讨好听众和评论家,但却过不了他心中的槛。

但如此尊重艺术,郎朗同样有被质疑专业性的时候。之前一系列跨界行为,让他饱受争议。但哪怕有再多的新尝试,他一直坚持自己是个古典音乐家,宣称自己“跨界是为了不忘主业”。

虽然古典钢琴一贯给人高级而孤傲的印象,但在郎朗看来,“将自己冻在金字塔顶端,没有直触人灵魂的演奏,最后是长久不了的,也不能打动人心”,古典艺术需要注入地气,被大家了解,才能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

而且一次次颇受好评的跨风格演奏,更加坚定了郎朗“试过才知YES OR NO”的想法。在自己喜欢的风格这种加入更多有趣的东西,郎朗直言:“这样的跨界玩得真的很过瘾!”他也将这种趣味性融入到自己的钢琴课中,常年练钢琴的经历,让他对趣味钢琴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再有兴趣,曲子练多了也是折磨。我们正从技术和观念上不断探索方法,解决保持新鲜乐趣来练琴的问题”。他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能使更多有天赋的小朋友专注练琴,培养更多钢琴人才,他的取舍是在无数次艰难的探索后完成。

为给钢琴注入更多新鲜血液,郎朗也一直积极致力于公益事业。“学习音乐是很公平的一件事情”,才华并不会选择背景身份栖身。探访穷困地区多年,见识了无数极具天赋但可能一辈子接触不到音乐的孩子,他更坚定了“做平台发现人才”的想法:“只要他真正有音乐才能,我们就让世界看到他”,为此郎朗考虑到了公益救助的方方面面:资源、教材、概念、师资等等。

无论是趣味性跨界演绎,让学习变得更有动力,还是积极投身到公益事业,郎朗坚信“帮助别人是帮助自己的一种方式,你能把很多自己失去的东西找回来”大舍即大得。面对一个个天资不凡的后辈,郎朗乐意栽培,也很高兴接受孩子们的问题,“孩子们的钻研努力会反过来推动你”,郎朗直言和孩子们切磋会得到很多有深度的东西,并坚信这些有想法的孩子会成为“非常有意思的人”。

郎朗曾经的经纪人维福曾说过对他影响极大的一句话:“内容是金”。内容高于形式、包装、炒作……郎朗至今坚信学习音乐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方向就够了:“只要有自己特点,那肯定是能出来,不用太去追究名利。因为这些东西都是随之而来的。”

郎朗对年轻的钢琴学习者有着怎样的建议和期许?对自己一直坚持的音乐公益事业又有着怎样细致的规划?作为中国钢琴界扛把子,郎朗又是如何看待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问题?中国人的对外形象有应该怎样维护?

敬请关注《舍得智慧讲堂》第十八期,聆听郎朗讲述自己在音乐路途中坚持自我,发扬优势的峥嵘历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