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为实现梦想的执着调研员——记周维光的调研人生

 

只有努力拼搏,脚踏实地传播正能量,敢于担当才会实现中国梦。否则,实现中国梦将是一句空话。

——题记

在湖南,在熟悉的朋友当中,只要提起周维光这个名字,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赞誉他是一位热心传播正能量的使者!

2014年9月22日周维光和中纪委林福才主任在北京合影

香自苦寒来

周维光出生在湖南武冈的赧水河畔,他的童年生活是在一个普通菜农家庭度过的。那时,郊区定销粮与居民粮的待遇显然就是相隔遥远,长大要想得到分配工作基本是不可能的。在大众的印象中,农村孩子低人一等,除非是他考上中专、大学,才会跳出“农”门。要么当兵去部队提干,或许能有安排工作的机会。故此,他从懂事的那天起,他就知道自己的出生,唯有靠发奋读书方可跃出农门。然而从小学到高中,成绩虽好,可在那独木桥上,始终没有挤上去。1978年高中毕业后,周维光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参军去了部队。1979年3月在对越自卫还击的炮火之中,为了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维光将生死拋于脑后。在部队期间,他在自身的努力与部队首长的精心栽培下,不仅荣立了三等功,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3年年底,他退伍回到阔别五年之久的家乡。鉴于城市的扩大,他的家被划为了市区,户口全部转为非农户口,由此才享受到了退伍军人的安置待遇,被安排在武冈市氮肥厂。他进厂后,很快熟悉了厂里的各项工作,刻苦钻研,努力学习。但是,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大潮之初,武冈氮肥厂因设备老化等多种因素而破产倒闭,周维光与众多职工一样要自谋出路。已过三十多岁的他,一时迷茫了:自己努力学习,刻苦工作,工厂倒闭了,怎么办?妻子在该厂做合同工时又因工致残,且失去左手的拇指、食指、无名指。小孩又小,前途?生存?周维光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幸好,从小吃苦的他,没有像某些人一样,在苦闷中度日。经过部队洗礼的他重新点燃了希望的火炬,他要再努力一把,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庭的贫穷面貌。

就这样,从小喜欢作文,又在部队从事过文书的他,开始寻找破茧飞跃的良机!

学习中的艰辛与快乐

当他向别人透露自己的想法时,鼓励他的人很少,把他说的一无是处和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太多。但遇到讽刺打击他并没有灰心丧气。

他来到新华书店买了关于写作的书籍认真学习,剪贴报刊上的好文章,反复钻研……在夜深人静的灯下,学着写新闻报道,写身边的好人好事……自学一段时间后,试着往报社投稿,但投出去的稿件如石头扔进棉花里,无声无息;他沉默了,更多的是在思索。

1993年,为了实现梦想,他与妻子商量后,决定自费到四川省广汉学院新闻系学习。通过3年系统学习,他从理论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并认准了新闻写作这条道,不走到梦圆之时不泄气!

从此,他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笔头生花开始大展身手,一次寄走五六篇稿件是家常便饭,虽石沉大海,但从不灰心泄气。石头填多了,总有一天会露出水面的。

这时,在社会上却有不少的人在背后进行挖苦与嘲笑说:周维光是白日做梦、自不量力……家里那么贫穷,还躲在家里写!写!写!!!就是摆个地摊也能补贴家用。癞蛤蟆一天到晚望着天鹅,会饿死的……

但,妻子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

周维光吸着烟,反思,总结,对比……接着又写。

1995年,当他看到自己撰写的作品——《一位普通邮政职工的人生轨迹》在《邵阳日报》刊登时,他非常兴奋,挥舞着报纸在房间里大声吼叫,然后喝了一大口茶,望着刚进门的妻子说:“你的辛苦没白费,你的支持终于有了回报!”

妻子拿过他举着的报纸,看到周维光兴奋的样子,哭了。

接下来,他花费一个星期所写的《再攀新高峰》在农业部主办的《广播电视报》刊登了。周维光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稿子投出去,总有动静了,党报党刊络绎不绝地寄到辕门口办事处,他成了邮递员最熟的人之一。

此时的周维光成了当地新闻界和工友眼中的新星,另类眼光也随时间消逝。

周维光的坚毅与艰辛,换来了成功的一面!

1995年的一天,当他从辛劳之中走到妻子的地摊前并收拾完地摊上的货物,再缓缓往家走,刚踏进家门,发现家中的桌子中央放着一封来自人民日报社的信函,他欣喜不已,急忙放下手中的货品,急速拆开一看,啊,喜报:征文一等奖。他撰写的《医德——心系病友》报告文学获得“当代优秀共产党员”征文一等奖。一等奖,这可比妻子一天赚一百元还让人高兴,值得庆贺!

晚饭时,他将获奖的事告诉了妻子。妻子特意多做了两个菜,平时不怎么喝酒的他与妻子对饮起来,直到妻子夺过他手中的酒杯他才停下来。

这时,他才真正的懂得了厚积薄发的真谛。功夫不负有心人,前进、老马奋蹄不扬鞭!

不久《一位公务员的风采》在《中华大地》刊物上又发表了,获“好新闻奖”。在他的笔下,一位基层公务员在腐败较重的氛围中,自律廉洁,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的好精神专稿又见报刊了。

《无声写辉煌》发表了,该文将新时代教育者吴承忠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刻划得恰到好处。该文发表后,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全国知名演讲大师李燕杰先生看了《无声写辉煌》的稿件后,给予了高度的赞誉,并挥笔写了:“文章万里春光,风采三秋明月”。次年,该文又在全国教育素质与创新教育研讨颁奖中获全国“一等奖”。

接着,周维光的另一新作《自强不息的勇者——农民企业家》,全方位多角度描绘了新世纪新时代民营企业在继续深化改革的大潮中,敢想敢做的先驱者——邵阳市人大代表、劳动模范,农民企业家肖池荪,文中叙述了他在发展中转变观念,善于换位思考,在市场变革的大潮中灵活机动,主动出击,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96年5月1日,“时代英模”颁奖大会评审团专家、学者高度的评价了《自强不息的勇者——农民企业家》肖池荪,该文还被评为特等奖。此文被转发至新华网,点击率很高,获得读者的一致好评。

周维光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拼搏和刻苦钻研,不但写作水平有了显著的突破,还完成了华丽的转身——从一名下岗职工成为一名称职的调研员。

2002年9月26日,在国际禅文化艺术联合会和湖北省宣传部所举办的新闻颁奖活动中,周维光被评为“十大杰出作家”等殊荣。

盘点他近二十年来的创作成果:发表通讯报道和报告文学稿件430多篇,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他,已站到了一个跨越式的台阶之上!

登上高处扬正气

周维光取得了诸多的佳绩,头上有了许多光环,赞扬之声不绝于耳,但他没有陶醉其中,更没有沾沾自喜而止步。为国扬正气,为党宣传正能量,永远在路上,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撰稿!撰稿!再撰稿。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的哺育,对得起中共党员的本色!只有认真领会党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才能更好地撰写出稿件来,既能让作品弘扬正能量又能更全面的发挥社会的推动效应!

他是这么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他为家乡的进步欣喜并高歌,特意写出《中国都梁古郡的新闻人物》,《以“三个代表”为指路明灯,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高素质的新闻队伍》发表后,分别获得“好新闻奖”及“特别奖”。

在他的笔底下推出了一百多位时代精英,时代楷模等先进人物,可他却依旧在默默耕耘着,不求名、不求利,只求正能量充满人间。

他虽仍在安全调研部地方工作部的岗位上,仍是负责湖南邵阳、湘潭、怀化等周边省、市(县)的安全调研和新闻调研等工作,但他站得高,望得远,有方向,有目标地在书写调研中所发现的闪光点。

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周维光更是浑身充满了活力,没日没夜,无假无休地在群众中进行调研,用文章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真实情况,他始终为宣传正能量竭尽心血。

近四年,又撰写了不少新作发表在党报党刊的重要版面上,引起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如《铲除腐败 顺党心 合民意》在《中国报告文学》杂志上登刊后,引起了中央主要领导人的高度关注。“防灯下黑,除害群之马,用铁的纪律打造纪检监察队伍”的观点,有关部门专门组织学习了他的文章,一定要本身硬,不硬,就是西红柿砸老虎,只图热闹。另外《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与毛择东思想一脉相承》等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又如:《英明领袖,人民爱戴》、《铲除腐败 顺党心 合民意——有感于王歧山书记创建的反腐新常态》等文章在《中国报告文学》和《人民公仆》刊物上发表后,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热爱领袖的热情,使他们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十八洞新村调研视察时,与村民促膝交谈,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党的优良作风,无论是男女老少,城市和乡村,更会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充满激情地建设家乡。

今天的周维光尽管浑身环绕了许多光环,但他始终没炫耀,始终保持低调,扎根基层,默默的在调研员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工作,以毕生的精力为正能量的传播作出最大的努力。

(水米田 王 英 黄世平)

关键词: 调研员 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