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说:当白茶从小众茶走向大众

在六大茶类中,白茶跟黄茶一样,都是小众的。产量有限,产地集中,而且因为知名度较低导致受众人群较小。

如今,白茶积蓄十年推广之力而势起,在2016年随着自媒体的兴盛、资本的介入几乎一夜之间家喻户晓。白茶,从小众茶变为大众茶的趋势已经愈发明朗。

然而,这个过程或许还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从小众变为大众,不是单靠知名度就能解决的问题。今天的文章,白茶说就谈谈这个过程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一、解决产能有限的问题

长久以来,我们提到白茶,指的就是福鼎白茶,再扩散一点范围,还包括其他核心产区的白茶,比如建阳小白茶、政和大白茶。再进一步扩散,还包括经常拿来当做福鼎白茶来销售的福安白茶、松溪白茶、泰顺白茶等等。

如果仅仅以福鼎、政和、建阳目前的产量,毫无疑问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而且这还是一个在急剧增加的市场需求。关于产能的问题,我们认为无外乎两种解决途径,一是内向挖掘产能,二是外向增加白茶产量。

今年的福鼎产区,新厂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了,以至于有些具体的乡镇开始严格限制场地审批,从而控制整体质量和产能。与此同时,根据白茶说的观察,目前在福鼎仍有部分茶园是得不到及时采摘的,特别是明前茶,大家都在抢收产量较高的大白茶茶园,而荒茶、菜茶乃至于白毛茶却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荒废。

政和的情况我们了解不多,而在建阳,白茶产业的恢复才刚刚起步。所以,内部产能的问题是最直接、最具原动力的方式。再者,就是现在不同茶叶产区出现的白茶品类,无论官方是否认同,这都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还会进一步加剧。这也就是今天第二个要谈的问题。

二、培养一些对手,做大整个品类

在之前的工作中,我曾参与到一次给水管道企业的发展战略会议。那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大公司,正面临品类萎缩、体量增长、品牌提升的难题。当时,我们的团队提出了培养一到两个对手的战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回到茶行业。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铁观音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当年铁观音已经彻底渗透到了全国各地的市场,无论是自喝茶还是礼品茶,铁观音的消耗量都是所有茶叶品类当中最大的。

然而,在市场热销的情况下,由于产能不足就出现了以本山、毛蟹等品类冒充铁观音的情况,更有甚者,为了提高产量,各种农药、化肥就出现了。但是,问题也出现了,农残超标、重金属超标等情况屡屡见诸报端。几乎是一夜之间,铁观音倒了。代表性大企业死了一大片。

这就是典型的产地第一,品类单一而遇到公关危机时的案例。设想,如果当时不仅是安溪产铁观音,情况又会如何?大不了安溪企业的销售量受挫一段时间,而铁观音大类是保全下来的,安溪茶企只不过要蛰伏一段时间以后,经过产业调整和规范,东山再起。

应该讲,白茶比铁观音这一乌龙茶品类要幸运的多。所以,对手的存在,往往意味着关键时刻救命稻草的存在。

三、行业标准的修订和通俗化扩散

培养竞争对手?我看没有一个产地会这么做,但这还是防不住其他产地白茶的发展的。这个阶段,我们能给的建议就是目前的白茶三大源产地进一步修订行业标准。虽然说为了市场流通的方便,行业标准的话语权掌握在大企业手中。

但是我们看看大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能超过50%?估计30%都成问题。那么其他份额的话语权呢?目前来看是被忽略的。如此看来,这些中小企业成立专门的权益组织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此外,行业标准修订之后呢?还是需要通俗化传播的,这个过程,白茶领域里许多悖论就需要打破了,具体的数据就要由官方发不出来,成为行业权威数据,即考虑到大企业的利益,也要兼顾中小企业,即要考虑到拼配茶,也要考虑纯料茶。

一旦这个过程完成,只要是正宗原产地发布和传播的,话语权和正宗地位还是掌握在他们手里,根本不用过度担心什么。

上述内容,是白茶说基于自身行业所在,以一个自媒体的身份做出的思考。或许对,或许不对,然而,白茶从小众茶向大众茶转身的历史进程已经开始了。挡是挡不住的,只能考虑如何把握这个过程中的自身角色。作者:榛莽

2017年8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