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舍偶遇 | “三里”光影 “屯”起潮汐

 

老读者一定知道,青舍爱写影子,爱写光。

脑海里存留着的那些被光与影夺去了心魂的场景,或许随时选哪一个与朋友们谈起,都可以清晰的回想,那一天的光从哪边射进来,影子又映在哪里……

▲Edo Zollo,是我们十分欣赏的摄影师。他夜猫子般的行程,让其可以在“暗地里”用光影找到城市的另一面

光阴、时光、光华,这些看起来磅礴,细想起来却又总令人有些心酸的小词,里面的那个“光”字,便指的是让我们看清世界看清自己的“光”。

这些我们生命里的、记忆里的光,或许正指引着哪个方向,哪个人,又或是哪个场景。有时我觉得,有光影的地方,才是这个世界最努力述说自己的地方。

▲Jen Lewin的灯光装置作品《The Pool》

这几日,在灯光策展高手度可惟文化的陈思思&Drue Chiam的引荐下,我们认识了来自美国的Jen Lewin,一个自己创造光与影,还原美好场景的设计师。走进她带给太古里灯光节的作品《The Pool》,便仿佛走进了一片光与影的小潮汐。

光影,笑语欢声,均在这里此起彼落。

追逐潮汐 | 重塑光影

 

“18岁的时候,我在澳大利亚的一处海边。

潮汐从远在十几公里外的地方慢慢涌过来。

进退,进退。

夜晚时,潮水已经离我很近。

站在这里看着没有边际的海,

突然觉得它也是一个大水池。

没那么遥远,没那么神秘,

只是觉得亲切,觉得触手可及。”

▲Jen Lewin的故事,和她的笑容一样迷人

我们无法像心理医生一样地探究,这片潮汐是因何影响着她与她的创作,只知道后续她的生活和设计便与这处场景紧紧地关联在了一起,再也分不开。

当月亮和它的倒影出现在这片潮汐的怀抱里,当海浪击打着沙滩,从此,这里的“声”“光”与“浪”,便成为了Jen创作灵魂的一部分。

▲青舍在太古里瑜舍Sureño餐厅的一个小角落采访Jen,这里安静且昏暗,Jen手腕上的光亮就像她记忆里的那一抹月光,在昏暗的海面上,给我们带来了暖意

18岁的Jen在这片潮汐中奔跑玩耍,也让她将那时不易言说的体会深深的刻在了脑海中。多年来,她一直试图重现这里的潮汐、月光,踩踏到的浪花,以及浪花给予她的一环环的回应。

她告诉我们,她要重现的,从来不仅仅是水中的月亮,因为彼时给她感动的那个场景,是一出灵动的乐章,变换着,摇摆着——潮汐在动,月亮的影子在动,踏着浪花的朋友们也在动,她要呈现的光之漩涡,是美的,动人心魂的,更是不断变化、可以参与其中的。

语言稍显苍白,她便花上多年的时间,用亲手打造的艺术品将这一幕重现。

所以当Jen克服万难完成作品The pool,当我们看到106个由独立电脑处理着交互信息的LED圆盘,如同水池涟漪、不断闪烁出弧形的绚丽光环时,我们就知道,她成功了。

每个人,都能通过这个装置,通过Jen,感受那一刻潮汐的力量。 这次,Jen将自己的作品The Pool带到了三里屯太古里灯光节上,在太古里南区广场中,我们也在它被解开围栏的第一时间踏了上去。

这是The Pool首次以完整阵容在内地展出,也是这一次灯光节中展示面积最大的作品。

The Pool特别设定的数字编程,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这处作品的“创作者”——每踩一次圆盘,圆盘中的灯光效果就会发生变化,这处装置的展示效果也随着参与者们的脚步不断变化着。

她的作品,就像是她钟爱的舞台剧,这一个面积受限的区域内,能完成各种不受限的关系与情绪的表达。参与其中的我们,与作品互动,也刚好像是参与了一出浸没式的舞台剧演出。

创造快乐 | 挑战光影

不只是重现美景,当我们听完Jen Lewin的讲述,看到现场汇集着的笑脸,青舍觉得,她还原又或者说是重新建立的这一切,已经有了更深的意义——创造快乐,创造可以共享的大家的快乐,人与光的,还有人与人的。

我们想要深挖Jen创作背后所攻克的难题,而她也有些迫不及待地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人的互动和一百个人的互动区别很大,如何能让自己的作品在两种情境下都成立?于是,一开始,她就做好了迎接困难的准备。

为了能让人们更尽情地“踩踏”,Jen的团队不断更迭着新的技术——良好的防水性能,让观众在雨雪中也能愉快地玩耍;承重的不断加大,让人们可以散步、奔跑、跳跃,甚至还有一次,有汽车从“水面”上驶过。

▲穿梭于世界各地的The Pool已经创造了许多快乐

经过特别设计和精良制作的“The Pool”,可以被“打包”放进集装箱里运送到世界各地展出。而这样的“全球旅行”就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当被多方邀约,Jen要如何选择展出地点。

这是一出关乎“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难题——她需要作品被人们看到,也需要人们参与进去,成为作品里的一部分。

这便是她选择将作品带进太古里的原因之一。开放式的组合商区,汇集了各种各样的人群,每个人都能毫无阻碍的互动到这件作品,而由人们的活动动线考量,这个小广场也是三里屯南区的一个“流量”中心,将作品放在这里的确是一个好选择。

▲朋友、情侣、家人在这里留影、拥抱

▲它或许也能让我们陷入回忆,让你与以前的自己连动起来

Jen花了很长时间研究The Pool的实现,她甚至不得不等待科技的发展,让技术追赶上她的灵感。这样的等待,让她在最初产生灵感的16年后,才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材质,将LED、运动传感器等科技手段,运用到The Pool当中。

Jen告诉我们,未来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拥有更大的体量,也希望它们能在更多城市被展出。

在刚刚结束的,于黑岩城沙漠里举办的Burning Man艺术节里,Jen的新作Aqueous(水)这似乎也让我们看到了她作品的发展方向。

▲白天,天空被映射在Aqueous双色的步行小路上;夜晚,Aqueous则会被完全点亮,让人们与光产生“流动”的互动

现在的Jen,有了团队中伙伴的协助,比起“孤身一人”,已经轻松了许多。但这没有让她松懈下来,她开始追求更加大胆的装置搭建——Aqueous便在更加荒芜的世界里,让人与光,人与人建立了更加有趣的互动。

她似乎无惧挑战,甚至有些喜爱挑战,这也是青舍对她未来的作品抱有更大期待的原因。

回归单纯 | 触摸光影

▲三里屯,因距内城三里而得名

Jen引领的这片距内城“三里”的光影潮汐,还不只如此。吸引人们前来欣赏光华的,还有另外三处来自世界各地的灯光装置。

三里屯太古里的繁华,给了这些光影以活力,也给了我们一个在闹市中回归单纯,静下来感知美好的机会。

—— 三里屯太古里灯光节 | 天使 ——

—— LIGHT’S PLAY |  Angels of Freedom ——

 

天使,由德国艺术家Gaston Zahr和以色列艺术家Merav Eitan合作完成,其翅膀的颜色不断变化着,让每个人都能够在翅膀面前找到属于自己的姿态与色彩。

“天使”降临在三里屯之前,也在其他国家和城市也散发过光芒。它被正式翻译为“天使”前,还有另一个名字“Angels of Freedom”(自由之天使),其自由的寓意也已经与舒展的双翼融合在了一起。创作者们,认为唤起情感的不仅是造型和风格,还有想要传达的文化内涵。

—— 三里屯太古里灯光节 | 路途,花与诗 ——

—— LIGHT’S PLAY | The Uprooted ——

《路途,花与诗》由法国视觉艺术家Maro Avrabou和Dimitri Xenakis共同创作。它的英文名The Uprooted(连根拔起的)则将它的造型描述得更加贴切。

由光纤组成的外露的根部,似乎成为了这些植物们的脚,在这片繁华之地中,给了它们“立足”和“可迁徙”的隐喻花瓣由可以回收的塑料购物袋制成。

—— 三里屯太古里灯光节 | 花的力量II ——

—— LIGHT’S PLAY | Flower Power #2  ——

《花的力量II》也是由艺术家Maro Avrabou和Dimitri Xenakis创作的。这组作品让观众们纷纷仰头,探究这些倒吊的花盆里究竟装着什么样的花。你只有走到花盆下,才能一窥这些花朵的芳容,与我们的日常赏花体验十分不同。

Maro Avrabou,还在视觉展示、戏剧、舞蹈和歌剧领域进行创作,而Dimitri Xenakis,则是一个与风景一起工作,想要与不同的自然环境互动,不断更新艺术语言的艺术家。

他们的合作,综合了双方对于空间、艺术视角、创作形式,还有对与光的看法,这些体量庞大的作品,正煽动着我们去重新发现自己身边熟悉的地方。

三里屯太古里的总经理余国安告诉青舍,作为全国首个引入国际顶级灯光创意作品并举办灯光节的商业中心,这已是三里屯太古里联合度可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展国际灯光节的第四个年头。

太古里很荣幸今年的灯光节依旧云集了一众具有国际水准的艺术作品,“The Pool”“天使”“花的力量II”“路途,花与诗”这四处灯光艺术装置,都不容错过。

是的,青舍也觉得,在我们熟悉的三里屯太古里除了“逛吃买”以外,你也可以抛开烦恼,侵入不同的灯光艺术中。

(文章来源:青舍QingHouse)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