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款帮助记者寻找专家的APP“有问”上线,提升报道专业性

 

国内首款帮助记者寻找专家的APP“有问”10月11日正式亮相。“有问”负责人表示,希望能运用大数据技术,帮助各位记者精准、高效地采访到专家,建立起自己的“云上专家库”。

多家媒体记者在使用“有问”后均表示,这款APP解决了记者寻找专家的难题,其优点一是快,二是报道的专业性有较为显著的提高。

在采访报道的过程中,获得专家的智力支持,是记者的“刚需”。新媒体时代,对记者的专业素养和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记者,尤其是新入行不久的记者,不是苦于专家资源匮乏,就是在联络采访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成本。

作为一款连接记者和专家的采访工具,“有问”有两个主要特点:

一是精确,即一键就能找到最合适的专家进行采访;

二是高效,即手机上就能完成采访;并且同时采访多位专家,节省沟通成本。

“有问”目前有各类实名认证的专家约30000名,覆盖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其中,206位政府智囊,17位长江学者,3000多名行业专家,覆盖大陆全部省份和全部985高校。

杭州有问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斌介绍说,目前“有问”一共有近70万个关键词,用来标记专家的研究领域。专家的平均响应速度为2小时,最快可至265秒(不到5分钟)。

王斌说,为了培养“负责任的人说负责任的话”的习惯,打造理性的语言环境,“有问”采用了史上最严格的认证,无论是记者,还是专家,都要求真实信息认证。

除了在线提问,记者还可以在“有问”召开自己的封闭专家线上论坛,以便完成独家报道。

(完)

【附件一】记者用户的使用感受:

1,小琪,某中央级媒体记者:

专家与媒体之间的对接一直是媒体从业者经常面临的问题。即使是资深记者,也很难避免采写对自己来说全新领域、全新题目的报道。而且很多时候对于媒体人来说,时效就是一切——有问很好地解决了这两大问题。

除此之外,有问会经常组织一些论坛,针对时下热门的话题让媒体人和专家刀锋相见,碰撞出更多有观点、有思想、有内容的“火花”。

论坛中的封闭论坛,更是给了媒体和专家畅所欲言的机会。相比媒体传统方式上的点对点、一对多采访方式,封闭论坛能够实现媒体与专家、专家与专家间的互动,先上线的专家先回答问题,后上线的专家随时加入互动,并能够及时对之前的讨论进行回顾。

有问的媒体-专家互动方式,也通过不断的改版和更新变得更加人性化、科学化,不但是媒体采访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思想智慧碰撞的优秀平台。

2,小磊,某中央级媒体记者

使用有问最深的三个感受:

第一,解决了记者寻找专家的难题。记者经常要做多个领域的选题报道,但手里的资源有限,联系专家往往要耗费很多时间,有问庞大的数据库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第二,提出的问题可以迅速得到回复。记者经常遇到突发的采访任务,有问可以帮记者及时联系专家,在最短的时间给出详细的回复。

第三,针对时事热点组织线上论坛。针对时事热点,有问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线上解读,记者可以在线上提问,形成的采访还会通过邮件发送给记者,很方便。

3,小琨,《检察日报》记者

开始使用有问抱着试试的心态,专家回复特别及时,而且从不同角度谈了自己的相关看法,我的第一感觉是写稿采访专家变得高效便捷了很多,特别开心。有问小秘书也会及时跟进报道采访情况,特别认真负责,很贴心,点赞。

4,小纬,《北京晚报》记者:

我一开始知道有问是同事介绍的,那会儿有个北京地铁逆行的选题,我问了身边所有认识的专家,大部分老师都拒绝了,也有个别老师接受了采访,但说得不够详细。

本来打算放弃这个选题了,后来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通过有问迅速采访到了五位资深专家,素材立刻丰富,稿件质量升上去了,最终报道《隐藏安全风险 乘客逆行该管》还获得了优秀奖,多家媒体转载,非常感谢有问,简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小瑾,天津广播电视台记者

我是一档社会热点话题讨论类广播节目的编辑,因为热点事件的发生地不同,在接触“有问”平台前,我们每周都要从网络上收集很多事发当地的新闻素材作为节目的参考和备用。但有的信息可能并不够新,也不够及时。

“有问”平台帮我们打破了地域的界限。比如说今年,我们做过一期以陕西多名大学生支教被骗为主题的节目,我们需要了解陕西当地大学生支教的情况,这么多大学生被骗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从而为更多有支教愿望的大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此时,“有问”平台就帮我们联系到了陕西省的督学魏奇老师,魏老师由表及里向我们介绍了当地的支教现状,这些素材我们用到了节目直播中,使节目的可听性有所提高。

同时,因为地域限制,此前我们很难接触到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一流院校的专家学者,但通过“有问”平台,跟这些专家学者实时交流、请教变得不再困难,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们节目的专业性。

“有问”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现在的它,提问的反馈速度以及专家回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不小提升,未来我依然会作为“有问”的忠实用户,期待看到“有问”更好的发展。

6,小钰,某财经媒体记者:

通过同事介绍接触到了有问app,非常实用。一般中午发问题,相关专家会在下午六点前反馈,对热点事件的解读很到位。专家的观点也很深刻,经常被引用在稿件里。

【附件二】专家用户的使用感受

1,董天策: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中国网络传播学会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委。

有幸作为有问专家库的成员之一,曾线上回答记者提问,也曾参与线上讨论,对自己能够感发表意见的问题,坦率说出个人的看法,其中有些被记者和媒体采纳,也算是一个学人对社会问题的初浅介入,尽了一份社会责任。

在此过程中,我深深感到,作为国内首个帮助记者找专家的APP,有问的上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问是适应网络社会、媒体技术发展而搭建的一个专业化平台,是一个专业的记者-专家汇聚平台。通过平台的数据匹配,记者可以快速找到自己需要采访的专家,学者可以快速而自由地回答记者的问题;还可以就某些热门而重要的话题组织专门的线上采访会、线上讨论会,汇聚大家的智慧。

我相信,有问的上线,既可以帮助记者提高采写出高质量的报道、评论,又可以让专家学者更好地服务社会。我相信,有问的上线,必将在我国新闻传播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过程中做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此,谨致以衷心祝贺!祝贺有问成为记者-专家分享思想观点、凝聚社会共识的智慧家园!

2,王军: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特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博士后。曾供职于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任处长;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研究员

第一,记者们和平台热点抓得准,专业性,敏锐性到位,能够满足和回应社会和公众的关注。

第二,时效很及时,第一时间扑捉焦点新闻事件,并能持续跟踪。

第三,跨界促交流,平台上专家和媒体是多个界别的,但经常是对同一问题,各界专家都有回应和精彩点评解答,对大家包括专家都很有启示。

第四,形式有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线上线下相结合,个别采访和集中连线相结合,形式灵活,效率较高。

3,王磊: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现任宪法行政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宪法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

这是一个互联网+的好形式,便于记者和学者的交流。

“有问”的优点是快捷、方便、高效。记者能够及时抓住热点事件、重大问题以及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平台上还有“报道来啦”的反馈机制,会把新闻稿的链接、引用的专家观点推送给被报道的专家。

建议有更多的学者加入,有更多更有影响力的媒体记者参加。

4,

吴飞: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顾问,浙江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目前有问这种形式,做成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真的很棒。就是有些提出的问题与专家的回答问题能力之间的匹配度还需要磨合。期待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大数据匹配越来越准。

5,尚震宇:中邮证券董事总经理

8月初帮人民大学教授代答一个金融市场相关问题,其后被推荐给有问平台。感觉这款APP后台工作人员服务效率高,而且可以快速实现媒体与专家互动,同时注重社会责任,是一款很有爱的产品,在推动社会信息及时、客观的传递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全面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不足,这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提供有爱的产品和有爱的服务,是助力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优抉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