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烂变宝贝 看阳信县文化复兴
阳信县水落坡镇成全国最大的古旧家具集散地,去年实现销售收入8.1亿元
走进阳信县水落坡镇大张村,旧门板、旧石磨等古旧物件随处可见,这里是全国闻名的古旧家具集散地,买卖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离村不远的民俗文化产业园,承接了原先村里的大多数生意,大张村人和邻村村民在此展览、交易古典家具。在古典家具界,水落坡镇大张村,是响当当的名号。
这个行当,大张村人干了20多年。他们把一个收“破烂”的行当,做成了一个特色文化产业;他们搜集民间“可触摸的历史”,使自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播者。这20多年,见证了大张村和古旧家具行业的兴盛,更见证了一个国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收破烂起家 卖家具发家
水落坡镇以前是个苦地方,地势低洼、土地盐碱加之交通不便,使得这里的人们早年不得不外出讨生活。据大张村村民、滨州意象博物馆馆长张丙春回忆,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大张村人就从城里收旧家具,赶集卖给农民。久而久之,这个不到400人的小村,几乎家家都在做这个生意。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部分大张村人意识到旧家具中有精品,开始对一些残缺的老家具进行维修。2000年前后,随着红木家具市场升温,大张村人的生意从“收旧卖旧”变为“老木新作”,开始在收来的老家具上,融入自己的创意与劳动。那时候的张丙春,跟着一帮老乡,从天津转战北京,开办了自己的木器加工厂。“那时候都是外国人喜欢老家具,我们也主要做出口。后来,咱中国人也认可老家具了,我们就从农村收集好木料再加工。”张丙春说。
遍布大江南北的大张村人,将散落在民间的珍宝搜集回村。时间久了,大张村也成了玩家们的淘宝胜地。村民们将旧家具堆放在院里,天南海北的买家就吃住在农家,仔细瞧、慢慢谈,形成了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
回乡做市场 单干变集群
2008年,张丙春回乡办厂。在这前后,不少在外闯荡的人陆续回乡,将交易市场从大城市搬到了家门口,并于2010年成立了阳信县民俗文化产业园。水落坡镇负责人介绍说:“当时,大张村已经挤得满满当当,没法再扩大规模。交易没有监管,交通也不方便,镇上就打算建一个集中的交易场所。”发展至今,园区已入驻投资过千万元的古家具企业8家,商户305家。2016年,园区实现销售收入8.1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古旧家具集散地。
大张村人的兴趣点已经超越了中式古典家具,他们开始收集、保存、把玩各种织布机、农具等一切“能触摸的历史”。他们还将目光放到了海外,搜寻古典欧式家具精品,让荷兰马车与中国花轿、欧式梳妆台与樟木箱子面对面。
大张村人不仅输出物品,还输出文化。每年仅意象博物馆出租古家具用于影视制作的收入,就以百万元计。“我们不做网店,也做不了网店。因为我们的产品都融入了艺术设计,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张丙春自豪地说。
破烂变宝贝 文化正复兴
一群以收“破烂”起家的农民,其作品如今每年都在全球顶尖水平的米兰国际家具展上亮相。大张村乃至水落坡古典家具业繁荣的背后,有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艺复兴”的强大推动。
在大张村,一位正卸货的家庭妇女抱怨说:“好东西越来越难找。在过去,农村的好东西都拆了、卖了甚至烧了。但现在凡是有年纪的东西,老百姓都越来越当宝贝了。”供给少了,但需求却“高烧不退”。
据张丙春介绍,目前欧美社会对古典家具非常追捧:“老外欣赏老料、老款式的家具,特别一说到中国的东西,他们就联想到中国悠久的历史。现在,我们的年轻人也开始喜欢这些东西,这是件好事。”现在,很多人邀请像张丙春这样的老行家,为餐厅、酒店进行室内设计,尽可能在现代化商业化环境中,融入一些中国传统元素。
站在新旧激荡的历史十字路口,大张村人仍旧坚持从老东西中寻找灵感。现在,阳信县民俗文化产业园内正建设着一个古建筑博览园,依古代城市格局,按年代展示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将木雕、石刻等传统技艺进行系统性地忠实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