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脉与家园——读费高云同志《种好城市发展“幸福树”》一文
这是一篇难得一见的好文章,没有什么空话、套话、废话。整个文章都是在论述“怎样让城市发展更好承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以亲身经历的感悟和脚踏实地的努力不懈的工作,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他说:“城市发展好比大树生长,改革创新是土壤,产业发展是树干,各类人才是根系,宜居环境是枝叶、社会文明是阳光雨露、民生幸福是果实。”好了,他让我们沿着这一条根脉,去寻找和呵护好我们自己真正的家园。
近年来,生态城市已成为国内外生态建设的一个热门话题,国际上在规划建设与管理上都开展了很多研究,提出了很多原则和建议。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是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必须坚守的原则。
费高云等督查车和家智能汽车制造基地建设(摄/张海韵)
在强化城市和区域生态规划,处理好城市建设中眼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效率与公平、分割与整合的生态关系上,作者告诉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常州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农转工’、‘内转外’两次转型,目前正处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量转质’的第三次转型时期。如果转得好,就能提升发展层次、发展质量、发展环境,推动建成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从这一段冷静思考与深层次的独白中,让我们一起感受到常州市未来的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中,虽然还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困扰,但市委、政府的整个指挥系统的思路、精神导向是正确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的目标。”这是新时期党和执政政府必须坚守的信念和核心价值观。只有坚守这一准则,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才能健康的发展下去,这种发展是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调整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使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和自然生态系统得到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他们在行动中:“大力实施重点改革突破行动,努力在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土地资源配置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等方面实现新突破,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力厚植发展优势,打造‘苏南模式’常州升级版。”
常州也是长三角地区一颗璀璨明珠,得天独厚不仅是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还在于她的文化底蕴积淀无比丰厚,地理的优势是得于天,文化的优势是得于人,正是天人合一形成了常州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再升级。常州已经到了必须摒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暂时增长的发展旧模式。
常州经济总量虽然暂不能和周边的兄弟城市苏州、无锡比,但生态环境改善的投资力度比其他地区艰巨,这同时也意味着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常州将需要更大的勇气去突破自己。因此他们近年来在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同时,加快推进十大产业链建设,实施传统产业改造运动,培育创新型企业,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装备制造业全国闻名,光伏、石墨烯等产业跻身国际前沿。
常州市政府整个领导班子成员都能紧紧围绕市委核心决策而动,在大力实施产业能级跃升行动上,克服一切困难,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决心以努力奋斗的工作热情,建设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和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努力把智能装备和以石墨烯为代表的先进碳材料打造成领跑全国的产业地标,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础上,再次打造“工业明星城市”升级版。
高云同志的这篇治理之道的文章,让我看到,生态大智,在城市发展中,特别需要将传统技术方法和聪明才智融入规划、建设与管理中。低碳循环,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生态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有机替代,以及资源高效循环、生活幸福低碳、生态绿色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在常州拉开帷幕!
目前他们在增创人才集聚新优势上,也在开动脑筋,为转型升级的人才储备积极做好准备,这一仗只能取胜,未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市场竞争才是最终竞争。没有一批国内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就根本无法深化实施“龙城英才引育行动”,形势严峻.,形势逼人,这也是严肃考验每一个政府的责任部门,如何做好各项政策措施中,对本届政府执政决策的理解,这种理解没有捷径可走。
增创环境宜居城市建设,绝对不能空喊口号,它需要扎实的基础,更不可缺失:“污染防治一清洁生产一一生态产业一一生态基础设施一一生态政区”五步同时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强调合理布局,其中生态交通网络、生产、居住、商政和生态服务用地混合搭配合理,低能耗、低废弃、高效率。如有条件可否在城市的空调和供热能源的供应上动动脑筋,利用地热资源、太阳能、生物质能、工业余热等可再生能源;80%以上生活垃圾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居民高峰期出行90%以上是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末来的常州一定会更加美丽。
我记得常州前几年在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就获得过人居环境范例奖。只要再努力坚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继续把自己的工作扎实的做好,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再打好治气、治水、治土攻坚战,继续保持旺盛势头深化“森林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高云同志这篇文章的治理之道,一定会绽放出新的奇葩。
常州不同于一般城市,她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对青果巷历史街区的整治修复工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在国务院批复要求的范围内进行,在完善保护规划的同时,严格制定保护措施,真正把一条历史厚重、形制独特、名人璀璨的文化街坊完整的传承子孙后代。
历史街区的所有建筑的灵魂,主要在人!活态的历史建筑保护,不能损害居民生活状态,在增加人气的同时,合理引进新型业态。无论怎么整治,我们必须要求这个街坊是真实的。整治、修复后的街道符合历史风貌,街巷肌理是完整的。我们还必须强调,应该有利于生活的延续。对于权属清晰的历史建筑,如想引进新型业态,可以在内部修缮工程中加以适当改造,使原有建筑的功能更符合现代生活、工作不需要和便利,但外立面及整体风貌不能变。坚决杜绝因利益冲动对建筑整体风格的破坏,这样的悲剧在全国其它地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有过类似情况的发生,我们必须引以为戒。
增创民生福祉新优势,靠的是坚强有力的践行和政策措施,人民群众获得的幸福感越高,民生工作就越有价值,老百姓对政府的各项工作就越支持!生命是精神的载体,家园是精神的皈依。封建时代的柳宗元有“官为民役”的观点,符合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党在延安时期就郑重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形成了传统。这个传统反映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奉公的形象,是赢得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法宝。
先进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完善的民主法治制度。在这个制度下,民众个体人人意气风发,人格独立、行为自由成为可能,公共参与意识增强,主人翁心理认同得以形成,国家呈现空前创造力与蓬勃活力。迎面扑来的都是浓郁的时代氛围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这气息契合着历史大势和社会走向!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大好时光。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每个人都是特定时代的文化传承,都必将成为历史的一个截面。
(作者:丹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古建筑联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