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衡登《中国经济周刊》 谈智能投顾发展之路

智能投顾正在成为时下金融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俨然要成为未来的一篇新蓝海,各大银行券商纷纷加码智能投顾服务。在美国早已发展成熟的智能投顾服务,但它能不能适应中国国情,又如何在中国发展壮大?为此,国务院新闻主管部门指定的中央级重点新闻单位,人民日报报系中的第一品牌杂志《中国经济周刊》,在2017年10月刊中重点谈及此话题,并邀请国内智能投顾的先行者——聚爱财CEO任衡,谈谈智能投顾在中国的未来与挑战。

在互联网金融平台寻求转型的过程中,智能投顾的影响力愈加强大, 各类资本争相涌入,让本就迅猛发展的金融被进一步催热。在智能投顾进入国内的过程中,先锋、Wealthfront、Betterment,等国外知名智能投顾企业,成为国内企业效仿和借鉴的对象。但任衡认为,中美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的差异明显,国内智能投顾企业在学习国外先进模式进行本土化的过程中,需要意识到这些差异的存在,一味的照搬国外模式,并不能打造出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智能投顾。

任衡指出,中国中产阶层80%的财富配置集中于房地产和储蓄,过往收益几乎只涨不跌。把美国那一套纯浮动收益的ETF组合搬到国内,一旦亏损,普通人很难接受。另外我国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割裂了中产阶层的理财需求,买理财需要找银行,买股票需要找券商,买基金需要找基金公司,买保险需要找保险公司。没有一种牌照可以代销所有金融产品,只能逐个击破。

国内金融机构的投资管理能力和投资标的有限。截至2016年底,美国ETF市场存量达1716支,管理资产规模达到2524万亿美元。国内ETF仅不到150支,管理资产规模4000亿元人民币,且指数类ETF和货币ETF几乎各占一半。指数类ETF与股票大盘的相关性高达98.7%,很难有效分散风险。此外,国内现存开放式股票基金838支,与大盘相关性0.71,股债混合式基金2729支,与大盘相关性为0.53。单纯通过基金的组合,很难分散风险。任衡如是说。

基金与大盘相关性

任衡表示,国内智能投顾应该在资产配置优化一项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本土市场的特点,走上接地气的本土化之路。他说,所谓接地气是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相结合,我们目前的做法是,通过计算机的算法将企业级的债券和公募基金、大宗商品、期权等投资标的结合起来,这是因为中国的中产阶层风险承受能力低、注重收益,更适合通过类固定收益资产理财。通过寻找类固定收益资产,并与浮动收益资产组合,形成保本基金模式,更能满足中产阶层“求稳”的理财需求,形成‘固定+浮动’的收益模式。

据记者了解,聚爱财plus作为国内首家智能投顾平台,依靠具有多年操盘经验的投资经理,研发出50多套数学模型,通过量化投资算法,为用户自动配置固收类理财、期权等产品。实时监控市场变化,智能调整资产配置,抗风险能力极强。平台的金融团队,由多位公募基金、保险资管、证券公司等大型资产管理机构中经验丰富且业绩优秀的量化基金经理组成。

随着房地产市场转淡,大量资金涌出,市场空间巨大,投资目标的多元化是智能投顾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但这更要求智能投顾走出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具体来看,跨越分业限制,形成集投资管理、理财规划、房地产投资、退休规划、银行理财、贷款、保险的综合平台,是国内智能投顾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之路 中国经济 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