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滨海学院25周年踏出民办教育“滨海之路”

二十五年栉风沐雨,二十五年春华秋实,青岛滨海学院踏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民办教育“滨海之路”。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青岛滨海学院从建校初租借校舍起步,发展到占地1200余亩、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总资产30亿元的现代化大学;从昔日在校生325人发展到今日18000余人;从职业高中、职业中专、专修学院、普通高职院校到普通本科院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华丽蜕变。

如今的青岛滨海学院是山东省首批民办本科高等教育特色名校建设高校,被评为山东省文明校园、德育优秀高校和全国德育先进典型、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战略研究改革试点院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

建校以来,青岛滨海学院坚持“以兴教育才为己任,以利民报国为目的”的办学宗旨、“要学做事、先学做人,人人有才、人人成才”的育人理念,累计向社会输送九万余名合格毕业生,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青岛滨海学院何以能在省内尚无先例的情况下,克服重重阻力与困难,在一无路二无水三无电的荒凉山岗上建起环境优美、高楼林立、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本科大学。二十五年的探索与跋涉,青岛滨海学院的办学经验值得总结、值得记载、值得传扬。

明者远见于未萌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办教育源远流长。远在2400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等就开始兴办私学。战国时期,形成了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私学“百家争鸣”的局面。自此以后,民办教育在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人口众多,教育需求巨大,公共教育资源早已无法满足居民对于教育的需求,民办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教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余年的发展,新中国的民办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到目前已经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民办教育体系。

日前,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本次修改涉及16项内容,明确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在民办教育遍地开花欣欣向荣的今天,很多人想象不到二十五年前,山东省在建国后成立的第一所民办学校所面临的微妙局面。

智者观澜于浮萍,明者远见于未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有越来越多的内外商投资建厂,迎来了新区的第一次创业高潮,每年需各级各类人才约2000人左右,且有日趋增加的势头。而同时期开发区本地人口只有3万左右,大中专、高初中毕业生每年也只有二三百人。巨大的人才、用工缺口只能通过从周边地区引进来弥补。初期引进的人员学历大多为初中、小学,整体素质明显不高,投资商特别是外商对此颇有微词。

鉴于这种情况,届时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分管教育工作的韩方希从培养较高素质的急缺一线技术人才、改善投资软环境的角度考虑,多次建议开发区管委组建职业技术学校。尽管开发区领导认可韩方希的提议,但因当时百业待举,政府财政捉襟见肘,直至1992年初,办职业学校的事仍因资金缺口而没有着落。这一切使有志于为开发区建设而贡献自己青春和才华的韩方希寝食难安,他一直在努力思考着突破这一瓶颈的路径。

1992年,是一个注定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年份。这年1月,邓小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南巡讲话”冲破了禁锢人们多年的思想禁区,解决了困惑中国多年的改革难题,为思想再次大解放指明了路径。“东方风来满园春”,霎时间整个中国热血沸腾。受此感染启发,一个解决开发区人才瓶颈的想法在韩方希心中逐渐萌发……

1992年10月12日,青岛滨海学院的前身——“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自立职业高级中学”迎来第一批学生,这不仅是青岛市,也是山东省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第一所举办学历教育的全日制私立学校。这成为青岛滨海学院发展史上的坚实起步。而就在这一天,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报告指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做法”。我国的民办教育机构开始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学校创办人韩方希校长,1954年生于山东省即东县(今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大学毕业后曾担任高中物理教师、教导主任、区教研室主任,1989年秋调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科技教育体育局,分管教育工作。当时,他三十几岁,所居部门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然而,他却选择了毅然辞职,抛却官帽,直面世人迷惑甚至不屑的眼神,冲破重重困难,开创了这所学校。

青岛滨海学院主校门

二十五年栉风沐雨春华秋实

走在今天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嘉陵江西路425号,占地1200余亩的校园内一栋栋身披“滨海红”的大楼林立四周,四个人工湖星罗于校园内。春来垂柳绕湖,夏来荷花满塘,秋来丹桂飘香,冬来冰瀑悬挂。完全想象不到,在二十多年前这里是一片农民连粮食都不愿意种的荒郊野岭。

在回顾校史时,韩方希校长动情地说:“二十五年前的冬天,西北风夹着雪花,我拿着建校用的红线图,来到了我们现在的校址。放眼四望,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有的只是野草乱石。在这样的地方建校,对一个刚诞生的民办学校来讲,困难重重,但面对困难我们没有退缩,而是知难而进。我们睡帐篷、挖水井、抗烈日、斗严寒,没有砖就自己烧。仅仅三个多月,硬是在荒山野岭上立起了第一栋学生宿舍楼。”

从建校第一天开始,“开拓、勤奋、坦诚、务实;追求卓越,自强不息”就成为滨海人的精神追求。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滨海人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有力。学校从职业高中、职业中专、专修学院起步,2005年升格为山东省首批民办本科高校,2009年具备学士学位授予权。经过二十五年的发展,学校励精图治,不但逐步明确了“建青岛滨大,立民办清华,成百年名校”的战略蓝图,更为实现蓝图确立了优势,我们创造了优良的办学条件,凝练成先进的校园文化,铸成了滨海的办学品牌。

如今的青岛滨海学院早已成长为一所功能完备、师资队伍壮大、学生面貌朝气蓬勃的现代化大学。学校共开设40个本科专业、29个专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管、经、艺、医、教育等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其中外籍留学生100余人。学校拥有专任教师1031人,其中高级职称402人,有博士、硕士学位者827人,硕博教师已占教师总数的80%,另有外籍教师15人。

学校共建有67栋大楼的功能楼群,建筑总面积5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9亿元,总资产30亿多元;已建图书馆2座,纸质藏书187万册,电子图书140余万种(16TB)。近年来,学校陆续建成13个实验(实践)教学中心,11个校企一体化实体校内实习基地。建有1.35万平方米的母婴护理实训中心、4.3万平方米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青岛市建设标准最高的实验室——精准医学与保健研究中心;总投资20亿人民币、占地230亩的三甲标准附属综合医院已开工在建;建有1.4万平方米的世界动物自然生态博物馆,内设世界动物标本馆,海洋馆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

坚持“以兴教育才为己任,以利民报国为目的”的办学宗旨、“要学做事、先学做人,人人有才、人人成才”的育人理念,经过二十五年的辛勤耕耘,青岛滨海学院桃李四海芬芳。截至2017年已经向社会输送九万余名合格毕业生,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毕业生75%以上在青岛经济开发区和青岛市核心城区就业,大量毕业生成为技术和管理骨干,有的外资企业管理干部中滨海学子占很大比例。2009年青岛市政府首次评选十佳大学生创业明星中,滨海学院就有3名学生当选,以后每届评选均榜上有名。学校本科生考研报考录取率连续五年突破45%,其中清华大学等名校录取率达35%。

近年来,学校与“中美合资迎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青岛尚品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研发了“假发生产恒温恒湿控制器”、“微电脑全自控离子交换器”、“耐磨纺机剪刀”、“液压铆接机”等产品,为企业赢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高标准建设的青岛滨海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让学生赢在人生马拉松的终点

韩方希校长把每一个踏入校门的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每年的毕业典礼韩方希校长都是学校最为忙碌的人。炎热的天气,他身穿大红校长服,在礼堂给学生赠语,穿梭在广场、礼堂与学生合影,他亲手将毕业证和学位证一一颁给学生。自2002年开始,韩方希校长每次毕业典礼都与学生握手、留影,亲手为毕业生颁出毕业证、学位证,在学校签发的九万余张毕业证和学位证中,韩方希校长亲颁给毕业生的已达八万余张。

青岛滨海学院在创办之初所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在中考、高考中落榜的学生。面对全新的民办学校教育模式,学生很迷茫、家长很困惑、社会不理解。然而,作为学校的掌舵人,韩方希校长一直都有自己明确的人才观,就是这种人才观,使得青岛滨海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毕业生。

“考虑到我们的目标生源有一部分是在中考、高考的竞争中败落下来的,我们也只有采取诸如动手早一点、用时多一点、功夫大一点、要求高一点等管理办法,学生在与同等公办学校的学生竞争时才能成功,学校才能立足。”韩方希校长说。

在学校创办之初,韩方希校长就说出了自己对学生形象的期待:朝气蓬勃而不是萎靡不振;举止有礼而不是吊儿郎当;纪律严明而不是懒懒散散;言语清晰流畅、易懂而不是吞吞吐吐、满口方言土语。韩方希校长说,学生家长“能把他的孩子教育好”这个沉甸甸的厚望,里面至少包含了两层最最质朴的内涵:一是把学生管好,二是让学生学好。所谓“管好”,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谓“学好”,就是要学到真实本领。

对于学生,韩方希校长认为本领重要,做人更重要。“彰德益智”一直是他致力追寻的育人愿景。虽然很多人包括直接受益者学生最初不理解这一点,但他却顶住压力一以贯之。韩方希校长的努力让走向社会的学生最终尝到了甜头,凭借学生的出彩表现,社会也终于理解、认可了他的执着。始终坚持做人教育、德育为先,这正是滨海不断发展的保证。

青岛滨海学院的从严治校、封闭式管理曾经让很多人不理解。韩方希校长认为,从严治校的“严”,是“严格”而不是严厉。从严治校,表面看是指管理学生的方式、手段,而本质上既希望培养学生凡事遵守规则,做事一是一,二是二,不打折扣,不虚于应付;又希望引导学生凡事往最高处努力,不要胡乱凑合。

至于学生在校谈恋爱的现象,韩方希校长也有自己的看法。当年刚成立学校的时候招收初中毕业生,因为大家都不成熟,那个时候学校是不提倡是禁止的,这也给大家造成一个印象,认为学校禁止学生谈恋爱。随着学校由中专到大专到了本科,这自然就不是一条什么纪律了。“不过要说明的是,恩爱不是在公众场合来作秀的,不同的场合干什么事儿,是有公德的。所以同学们作为成年人在公众场合的言谈举止要做好。”韩方希校长告诫同学们:“谈恋爱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感情这东西不是拿来玩儿的,不能当儿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一定要有底线。要对自己负责任,更要对对方负责任。”

可能有人会说滨海的约束太多太多了。约束是自由之母,正是由于这么多约束才造就了滨海人在择业上的自由,游刃有余。“人的能力有一定的伸缩性,如果我们抓紧一点,学生学得就多一点;如果我们抓严一点,学生学得就好一点,做事就扎实一点。”韩方希校长说:“封闭式管理可以把学生留在学校,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使之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封闭式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人身安全。”

近年来,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青岛滨海学院却在不断实现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全面提升。有一个数据,可以证明用人单位对青岛滨海学院毕业生的欢迎程度:在全省本科院校中,自2009年有本科毕业生以来,青岛滨海学院每届毕业生的正式就业率都位列全省前四名,并有相当的一部分同学选择了先就业后创业,成为各个行业令人称赞的佼佼者。在今年的研究生考试中,金属材料专业有50%的同学考取了研究生,还有部分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名校。韩方希校长说:“这充分说明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赢在终点才是最终的赢家。”

青岛滨海学院校内机械加工实训基地

“校企一体化”新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作为一所民办高校,首先要融入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接地气。最主要的标志就是,我们为西海岸做了什么?提供了哪些服务与正能量。”韩方希校长说:“在人才培养方面,青岛滨海学院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1992年建校之初,结合青岛保税区获批后的实际需要,我们在全国设置了第一个保税仓储专业。”

学校明确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面向相关产业、行业,合理设置和适时调整专业及方向,使学校专业群和区域产业链相适应。据统计,近三年累计为海信电器等十余家企业培训人员共计5869人,其中第二产业内2279人,第三产业内3590人,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了一批技术力量。

多年的教学和研发方面的积累,也使得学校具备了提供高层次社会服务的能力,开始面向青岛及周边地区的制造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协同产品研发、技术联合攻关等服务。青岛滨海学院“新金属功能材料及先进表面工程实验室”获批“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机电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获批“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在山东获批新金属材料与表面工程方面的省级重点实验室的高校中,仅有滨海学院一家,成为隐藏在高校里的“隐形冠军”。

在实验室平台上,青岛滨海学院的师生们通过对金属表面进行涂层处理,增加了钻头的抗腐蚀性和剪刀的耐用度,并成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已经投入生产服务社会。而铝合金蜂窝结构板材的钎焊工艺研究课题更是承接了唐山中车的项目,该项目一旦研发成功将突破国外轻质材料技术壁垒,大幅降低高铁制造成本。

实验室里的研发成果能够在第一时间投入实际应用,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就可以上岗操作机床,这得益于青岛滨海学院平衡“校”“企”责任的新转变。用学校自办企业的方式,整合现有校企、增创新办企业、尝试校企一体化运作,探索出一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青岛滨海学院的老师们眼里,韩方希校长是一个走一步看三步的人。1992年建校之初,学校还在征地的时候,学校就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和建材厂,这样既大大减少施工管理费用,又大大降低建材支出。创业初期资金短缺,学校创办的建筑公司、宾馆等多项实业,“造血”输入学校办学,使青岛滨海学院度过了困难局面。而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内外环境的变化,“以企扶校”变成了“校企一体”,校办企业担负了双重功能——以“学、研”为主的人才培养功能,以“产”为辅的资金筹集功能,“以企扶校”功能由单一的资金驱动转化为“双能驱动”。

2013年,青岛滨海学院投资150余万元购置大型数控设备6台,连同原有实训数控设备和普通车床,以大小50多台机械加工设备为家底,组建机械加工实践教学中心,加挂青岛滨大机电有限公司牌子。运营一年后,除去担负学生教学实践的大量消耗,仍有20余万元的利润。

“这些利润和单独搞企业相比肯定有些差距。校企一体化的主要贡献是平衡了学校与企业的责任——既然是学校的企业,就应该辅助学校中心工作,企业少点利润,换来人才培养实效,这才符合校企一体化的逻辑。”韩方希校长说。

校企一体化、教学做合一,让学生摆脱了啃书本、背题目的学业应对传统,就业竞争力也大为增强。生产性操作,让学生“真干”;好的指导与规范,让学生“能干”;梯队培养,激发学生潜能;责权明晰,让学生爱岗敬业;综合素质提升,让学生具备了职业迁移能力……全校11个校企,统一模式,以技能与技能外综合素质强化训练锻造学生岗位特质,实现入企学生“岗位特质”培养全覆盖。

“校企一体化”发展模式下,青岛滨海学院的校办企业也呈现红火发展之势,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其中,世界动物标本艺术馆是唯一由高校独资建设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开创全国高校校内实训基地获批中国4A级景区先河。正在建设中的青岛滨海学院附属医院是山东省首家军民融合医院,总投资20亿元,按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标准建设,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规划床位1500张,担负着向周边半径30公里范围内约100余万居民和驻地官兵同时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职责。青岛滨海学院也成为山东省率先设置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民办综合性普通本科高校。

投资20亿元、按三级甲等标准设计,拥有1700张床位的青岛滨海学院附属医院。

踏石留印走出民办教育“滨海之路”

谈及青岛滨海学院的成长经验,韩方希校长说:“如果创业凭的是视野、激情和实干,那铸就伟业就必须依靠健康、和谐和富有生命力的校本文化。”并对青岛滨海学院系校本文化做出五个方面的体系性概括:雄厚的办学物质基础,构建起滨海丰饶的物质文化,丰富的滨海,是当前校本文化的“基础”内涵;自然人文的精心融合,构建起滨海特色的环境文化,高雅的滨海,是当前校本文化的“风格”内涵;务实高效的管理设计,构建起滨海特色的制度文化,创新的滨海,是当前校本文化中的“管理”内涵;量力打造的保障体系,构建起滨海特色的民生文化,和谐的滨海,是当前校本文化的“生活”内涵;凝练的滨海价值观体系,构建起滨海特色的精神文化。滨海价值观体系,已成为滨海学院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继而吸引社会多方精英、凝聚校内所有能量的有效体系。凝聚、动力的滨海,是当前校本文化深层、核心的精神内涵。

建校二十五年以来,学校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发展,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集中力量打造优势特色专业,着力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大学。滨海以辉煌的办学成就,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也铸造了闪闪发光的滨海品牌。

在教学管理上实施学分学绩制,有效改变了“60分万岁”和“千人一书,万人一面”的高校培养模式,充分促进了学生特长发展;对学生思想品德、计算机操作和汉字输入水平、外语听说能力、普通话水平、身体素质等的量化考核,对达不到要求的不予毕业的制度;坚守自己的道德高地,不随波逐流,坚持大学本色和学术正气,净化校园风气;实施提升师资水平的人才战略,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排忧解难;坚持“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滨海精神,坚持打造“人品为先、文化熏陶、宽严相济”的办学特色,渐进式全方位推进改革,提升办学竞争力。

学校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在于做到了四个坚持:坚持滨海价值体系,学校价值体系是滨海人的事业灵魂,是学校办学立校之本,是滨海建设发展的根本指针;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校是学校固有的突出特色,是滨海的“压舱石”和“推进器”,是学校的传家宝;坚持以德立校,以德立校、立德树人,是滨海办学治校根本;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培育释放办学活力的根本源泉,是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十五年来,青岛滨海学院不断凝聚、锤炼、进步、成长,取得了可喜成绩,但韩方希校长也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滨海事业刚刚开启的第一步。当今,中国民办教育处在内涵发展的关键期,而内涵发展的关键,是学校文化的弘扬、传承、进步和学校在此基础上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力加强校本文化的弘扬、传承,是民办高校“打造特色以生存,丰富内涵以发展”的重要工作。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掌握规律,大力加强校本文化研究;高端配备,继续丰富学校物质文化;细致改造,持续升级学校环境文化;融合创新,着力优化学校制度文化;做好落实,不断完善学校民生文化;凝心聚力,弘扬传承学校精神文化。

(文/修相科 刘志刚)

当前民办高校已经进入到全面依靠内涵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关键、攻坚期,新一轮竞争已经风起,青岛滨海学院也感到了发展的紧迫性。韩方希校长说:竞争与机遇并存,只有不断优化、改善的发展氛围,有滨海师生这一善于攻坚的团队,有不断进步、升华的滨海学院校本文化支撑着学校坚持自我革命,不自傲,不自满,勇于创新,不断前进,“建青岛滨大,立民办清华,创百年名校”的宏伟蓝图,一定能够实现!

关键词: 滨海 踏出 民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