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在金秋的黑龙江,找回青春岁月的感动

天时金秋,朗月清、凉风至,正是怡人时候,宜远游旷目,宜颐养身心。在北国黑龙江,秋色已经染遍山林和田野,丰收的喜悦牵引着出行的脚步。

“重返青春岁月”公益游学团带领十位中老年乡村教师走进黑龙江,从省会哈尔滨到边境城市黑河,再从黑河出境前往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一路享受着湖光山色、秋收美景,一路欣赏着建筑风貌、博物馆藏,也一路感受着无数个快乐、感动、难忘的瞬间。

哈尔滨:在音乐之城,穿梭于万国建筑之中

执教近三十年来,游学团的多位教师还是第一次走出乡村,看到书本之外的北国世界。爽朗的秋风拂面,令人身心为之一清。飞机落地,行程从哈尔滨开始。这座铁路带来的城市,在一百多年前将遥远的欧洲与中国东北相连。管理中东铁路的中国人聚集之处——中国大街,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整个步行道由暖灰色方块砖石铺就,据说,当时一块方石价格值一个银元,一个银元够穷人吃一个月,堪称“黄金大道”。这条路又有“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名,七十多栋巴洛克、文艺复兴、折中主义、新艺术运动等风格的历史建筑如珍珠般散落街道两边,每颗都熠熠生辉。

其中最明亮的一颗,当属圣索菲亚大教堂。这座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有墨绿色的“洋葱头”穹顶、砖雕精美的钟楼拱卫,墙面的清水红砖随岁月而斑驳,远远望去,恢弘而肃穆。

中央大街上的历史建筑群涵盖了欧洲最具魅力的近三百年文化发展史,老师们纷纷拿出相机,细致地想要拍下所有角落,好带回去分享给学生们。

相比于中央大街的繁华热闹,作为哈尔滨发源地的老道外则显得古老、安静而悠闲,更有生活况味。这里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区是哈尔滨人独创的一种建筑形式,外表是欧式立面,走进去却是中国人最熟悉的雕花围檐、砖瓦庭院。百年旧楼,沧桑街道,漫步其间,遥想老哈尔滨人的日常模样。

哈尔滨1898年建市,十年后,哈尔滨交响乐团成立,是中国乃至远东地区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交响乐团。指挥棒已飘逸飞扬一百多年,“音乐之城”的名号当之无愧。晚上,老师们在哈尔滨大剧院欣赏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这座大剧院是哈尔滨标志性建筑之一,由国内著名建筑事务所MAD设计,依水而建、曲线立骨,极富艺术感。

哈尔滨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也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它天生是青春的、自信的、开放的。

当你慢慢行走于街道,触摸古老建筑的砖痕灰迹,聆听街旁咖啡馆传来的琴声、谈笑声,语调高昂而活泼,你就会知道,这座城市蕴含着多么磅礴和美好的生机。

五大连池:在山色湖影里,体验造物者之神工

第二天,“重返青春岁月”公益游学团离开哈尔滨,一路向北,前往五大连池。繁华都市渐远,北国原野独有的旷达大气之美扑面而来。三百年前,火山喷发,熔岩阻塞河道,在这片广袤土地上完成了一项神奇优美的景观杰作——这就是五大连池。在地质博物馆里,老师们领略了百万年来大自然的妙手如何改变着这片土地。

岩浆喷涌漫流,冷凝之后,形成奇绝妙趣的石海。远看如海面波涛汹涌,近观则如嶙峋怪石。尘埃落定百年后,这里顽强地长出了小小的苔藓和地衣,在粗犷的熔岩映衬下,分外动人。

拜火山所赐,北饮泉是世界三大著名冷矿泉中品质最优异的矿泉水。泉水清冽,大家人手一只小瓶,接泉水畅饮。听导游说这个水能治疗胃病,我要多喝两杯。”罗海光老师工作忘我、三餐不定,落下了老胃病,他说“喝了五大连池矿泉水,回去继续深耕三尺讲台”。

下一站温泊由晶泊,碧泊,丽泊三个湖泊组成。山色湖影,既有火山石的苍凉,也有水泊的清秀温婉。温泊湖水清澈,水下深绿、鹅黄、深褐藻荇轻轻摇摆,如烟如云,袅袅随水流。船行其间,如游在画卷之中。

荣军农场:黑土地上一首不朽的农业赞歌

翻阅了五大连池的“地理教科书”之后,老师们来到农垦九三荣军农场体验。麦田飘香、大豆摇铃、高粱火红……参加游学的老师们从乡村走来,却是第一次见到芳草沃野的松嫩平原、万里绵延的无际良田。在黑龙江农垦九三农场、尖山农场,如钢铁侠般的进口农机,展示着中国农业大省黑龙江的机械化、科技化、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

女老师们裹着蓝布作舞裙,跟男老师们一起,在这片丰收的农田里翩翩起舞,用朴实的身体的语言表达对黑土地的热爱。面泛红霞,仿佛回到了青春激情澎湃的岁月里。

来自重庆的冉兴国老师怀揣着作家梦,见此情景挥笔写下诗作《游北大荒》:“秋天/你金海翻浪/满目小米、大豆、高粱/你是名副其实的米粮仓/你黑黑的皮肤/红红的心房/不必化妆也散发出幽香/你是我心中最美的新娘。”

黑河:一段热血年华,一段难忘情怀

丰收气息让人沉醉,老师们恋恋不舍地离开农场,一路直往黑河。黑河有“双子城”之称,全国唯一一处以全面反映中俄东部关系史为基本陈列内容的专题性瑷珲历史陈列馆坐落于此。陈列馆不大,拾阶而上时,楼梯两侧悬挂的钟安静肃穆,却一声声敲响在每位老师的心里。

瑷珲陈列馆不远的知青博物馆,讲述的则是老一辈儿人那段挥之不去的记忆、难以忘怀的情节——上世纪五十年代知识青年的山上下乡。

黑河是当年全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些热血澎湃的青年人来自祖国各地,再去往兵团、农场、林场、农村。在北大荒恶劣的环境下,跟当地人一起开垦经营,把原先贫瘠的北方荒野逐步成为中国重要的粮仓。

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知青们在广阔土地上战风雪、斗严寒,从室外展示的早起使用的拖拉机、推土机和窄轨蒸汽火车头上,可以略窥早期开垦的艰辛。乡村教师们都出生在那个火热的年代,看着一张张照片,也勾起了他们不少年少回忆。

旅俄华侨纪念馆是当天游学团行程的最后一站。这座兴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俄式二层小楼,红白相间、典雅雍容,反映近代旅俄华侨为中俄(苏)民族解放和建设事业奋战光辉史。纪念馆依江而建,南岸是黑河市,北岸就是行程的最后一站目的地——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

布拉戈维申斯克市:跟随契诃夫的脚步漫游异国

听闻今天要跨境过江、去对面的俄罗斯城市,老师们兴奋地早早起床做准备。布拉戈维申斯克是俄罗斯阿穆尔州的首府、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俄语里是“喜讯”的意思。出关之后,映入眼帘的布市秋意深深,金黄树叶洒落在红色屋顶上,街道干净、房屋井然、车辆飞驰,庄严的东正教教堂点缀其间。

阿穆尔州地志博物馆记录了这座城市的民族融合历史和物产丰饶,各种动物标本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在胜利广场,矗立着一座装饰华美的凯旋门,俄罗斯建筑的优雅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曲线灵动大气、令人赞叹。

相距不远的列宁广场上,喷泉流光溢彩,父母带着孩子散步、追逐白鸽,列宁雕像巍然屹立在中间,熟悉的姿势,让人感受到这位精神领袖至今在俄罗斯人民心中的地位。除了列宁,老师们心中最熟悉的俄罗斯人名里,“契诃夫”占有一席之地。这是我们最早接触到的外国文学大家之一,小学课本中就认识了《凡卡》中的凡卡。他的短篇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如同一道光,直指黑暗现实的丑恶。

漫步在布市的街巷之中,凭借点滴线索,勾连着文学与现实、沙俄过往与如今的和平年月,让人感慨世事变迁。重庆的冉老师特别喜欢契诃夫,拿他的文风与鲁迅作比。在这里,他仿佛离文学偶像更近了一步,一路上都兴致勃勃地担当解说员。

落日暖辉里开始返程,教堂勾勒出一道华美的金边,像是无声的告别。“重返青春岁月”游学行程也渐渐落下帷幕,老师们第一次走进黑龙江,度过“过这一次,永生难忘”的教师节,也将沿途的火山湖泊、边境风情、历史文化一一印刻在眼里、心里。

就像云南的刘贵英老师说的,“我带着学生的眼睛而来,我开阔了眼界,学生就开阔了眼界。”现在他们的旅行行囊满满,装着一个小小的新世界,迫不及待要分享给远方的学生们。

关键词: 黑龙江 岁月 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