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君的风口时刻
都说企业家需要有远见卓识,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但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你不仅需要对历史规律有准确的把握,也要有对未来趋势做出正确判断的独到眼光,这样才能提前布局,运筹帷幄。更重要的是,当遭遇质疑和挫折时,你仍然能够超出常人的专注坚持、坚守信念,不轻言放弃。唯有如此,当风口真的来临,才有可能御风而行,青云直上,才能担当其历史变革的大任,最后改变我们的世界。
2009年,汉能创始人李河君从水电行业转身进入太阳能产业
,而且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薄膜太阳能时,没有多少人认为这是一种远见,更多的是怀疑和嘲笑。当汉能薄膜在2015年遭遇恶意做空,市值腰斩时,怀疑和嘲笑的人更有了“理直气壮”的理由。然而时至今日,随着利好消息一个个传来,李河君的梦想终于开始照进现实,他迎来了自己的风口时刻。
移动能源领跑者
日前,刚刚印发了《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表示,支持山西省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便是布局太阳能薄膜等移动能源产业,打造移动能源领跑者。
“移动能源”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诸如《意见》这样的政府文件中,成为国家能源供给改革的重要目标。但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词最早是李河君在2015年的两会上提出的。他当时表示,国家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培育一批像高铁、水电一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而移动能源就是这样一个正在全球兴起的、中国已经领先一步的优势产业,将成为“新常态”下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
这个预言变成现实的速度比人们想象中要快得多。
2016年7月2月,李河君驾驶着汉能自主研发的太阳能汽车样车出现在当天举行的“汉能移动能源战略暨全太阳能汽车发布会”上,宣告汉能移动能源战略的重大落地。之后,汉能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低速电动车,与曹德旺旗下福耀玻璃成功研发薄膜太阳能车顶全景天窗,在汽车周边市场,还在开发“薄膜遮阳发电板”。今年8月,汉能牵手全球顶尖车企奥迪,计划共同研发集成薄膜太阳能车顶的奥迪样车,进而研发利用薄膜太阳能技术为奥迪的电动汽车提供主驱动力。
在移动能源+出行的另一领域,汉能也迎来了硕果累累的时刻。今年6月,上千辆安装着汉能薄膜太阳能组件的摩拜单车被投放到多个地铁站,之后又有多家共享单车品牌与汉能展开合作,汉能“芯”随共享单车一起走进了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继8月与赳赳单车达成合作之后,最近,汉能又宣布与MTbike签约,且合作规模将达到三年出货千万量级。
不难看出,在移动能源领域,早已不是汉能独自孤军奋战的局面。而且汉能不仅像磁石样吸引越来越多的合作者,也引来了“竞争对手”,一个产业正在崛起。
厚积薄发,领航全球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否则,纵然站在风口上,也是枉然。如果没有之前六年在薄膜太阳能领域的苦心修炼,便不会有如今遍地开花的应用成果,也无法在风口来临时乘风而起。
回首过往,李河君专注薄膜太阳能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顺风顺水,时间推移到2009年,李河君决定切入这一领域,当时外界一片哗然,面临薄膜转化率、成本、技术等方面均未取得突破的现状,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伪概念”。
起初,李河君在探索薄膜光伏领域时,曾找美国某世界500强公司购买某关键设备,但由于该公司并不了解汉能实力,放弃了这次原本能达到“双赢”效果的合作。不过,伟大的企业家总有前瞻性的战略和眼光,李河君并未因外界的声音停下脚步,而是坚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2012-2014年,汉能先后将Solibro、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GSE)和Alta Devices四家当时拥有全球最先进薄膜太阳能技术的公司收入囊中,实现了从拥有最大民营水电站的清洁能源公司向全球规模和技术皆领先的薄膜太阳能公司的跨越,成为国内少有的掌握行业核心技术的公司。
事实证明,李河君的预判没错,到了2014年底,彼时不被看好的薄膜太阳能已经开始得到全球青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向美国政府建议转向薄膜这种“面向未来”的技术,欧盟则提出SHARC 25计划。而在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前瞻性政策要求重点发展薄膜技术,包括前面提到的刚刚引发的《意见》。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探索,汉能CIGS及GaAs薄膜太阳能电池转化率分别高达21%和31.6%,经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认证,均为全球第一。
当多位领导和专家到汉能北京总部参观,看到汉能展品馆内管理满墙的专利技术和展品时(汉能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专利数量已达182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54%),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感叹称,如果不是汉能坚持做薄膜,全国乃至全球的薄膜技术就不会有今天。
全力以赴,百折不挠
只要看准了方向,就会全力以赴,百折不挠,这是李河君的一贯的作风。他曾经讲过, “汉能在20多年成长过程当中,一直是在质疑声中成长,从做金安桥到做薄膜,所有人都反对,但是如果我知道,这个事是正确的话,我就会努力去做,不管别人怎么看。”
而说到金安桥,那是汉能历史上的另一座丰碑,是李河君书写的第一段传奇。他带领汉能建设的这座水电站是全球最大的民营水电站,比葛洲坝还大10%。这样的成功同样与李河君的远见卓识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密不可分。
李河君做水电生意也是早有布局。1994年,李河君下海创业在赚了七八千万元资产后,通过收购广东一座装机容量为1500千瓦的小水电站,进入水电行业。2002年,在金沙江考察时,李河君了解到云南有一亿千瓦水电资源处于待开发状态。
金沙江蜿蜒数百里江水,海拔高差近3000米,水流湍急,势不可挡,但一旦截流发电,就能“大浪淘金”。李河君在进行了可行性调研之后当机立断,在金沙江中游规划出了8座百万级千瓦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
在当时,没有任何一家民营企业做过百万千瓦级的水电站。尽管李河君在2002年7月与云南省发改委签署意向书,签下了其中6座,但几经博弈只保住了其中最大的金安桥项目。
而除了这些困难,当时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巨额资金的压力。李河君曾回忆:“为了应对高峰时每天1000万元的投入,汉能把前些年建设的效益好的优质电站一个一个地出售,这些项目都凝聚了汉能人的心血,其中最可惜的是青海尼那水电站——汉能在2003年以12亿元收购,当时已并网发电。”
外界称李河君勇于冒险不无道理,金安桥项目建设走过了10个年头、8个整年,无数资金和精力投入金沙江。倘若不是一个有使命感的团队,很难用一锹一锹土地,在海拔超过2000米的金沙江建成一个两期总装机为300万千瓦、总投资超过200亿的金安桥水电站因此,当金安桥水电站正式落成发电时,出席发电仪式的领导依然觉得难以置信,不禁发出了“真干起来了,民企是了不起!”的慨叹。
引领大变革,创造新奇迹
“一个伟大的公司必须是开创一个新行业”,正是本着这样的信念,李河君在创下金安桥水电站建设的奇迹之后,毅然转身投入了一个完全崭新的行业,因为他知道那里有更大的奇迹等着他创造。
就在今年,汉能的品牌口号从“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变成了“用薄膜太阳能改变世界”。在李河君看来,薄膜太阳能是能源变革,是移动能源,是基础性、系列性颠覆。汉能必须更加专注、聚焦,用薄膜太阳能、移动能源的理念、产品及整个产业链去改变世界。
汉能多年培育的市场,处在即将爆发的风口上。据相关数据显示,未来五到六年,分布式发电及“移动能源+”产品两类市场的全球潜在累计安装量超过1500GW,全球累计潜在市场规模超过35万亿元人民币。在我国,这两大市场潜在规模将达10万亿元人民币,国家计划2020年光伏装机达到105GW。此外,随着薄膜太阳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各路企业也纷纷“加码”该领域。
“未来5到10年,绝对是汉能发展的黄金时期。”经过多年技术和资金的积淀,李河君认为眼下的任务是尽快形成产业化能力,下一步要把汉能全球领先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变成实实在在的市场优势。
而汉能的商业模式也早已清晰可见,即:以汉能全球最先进的薄膜太阳能技术和产品为核心,进行上、中、下游战略协同、战术合作,使转化率不断提升,成本不断下降,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盈利。
着眼未来,李河君已经提出了新的愿景:“未来汉能要成为像苹果、微软、谷歌一样有影响力的全球最伟大的公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