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金融与生活的边界,平安信用卡启动无卡生态
十年前,人们出门时钱包里没有现金寸步难行;五年前,带上各种银行卡,大额消费、购物能够轻松搞定;而现在,只需要携带一部手机,就可以畅通无阻的的生活。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通讯技术的升级,让老百姓的生活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直观的表现在于各类商品和服务的支付方式与以前大不相同。
尤其是近两年来,手机的普及让金融和科技碰撞出更多的火花,越来越多的小额高频现金支付场景开始被电子支付取代,支付方式日趋多元化,各类信用卡、移动支付模式、受理终端大举抢占传统的现金支付份额。
支付方式改变的背后折射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因为不论是POS机、微信支付宝,背后都是基于银行卡——银行账户始终是支付过程中绕不开的关键。在过去的发展中,银行以账户为切入点,不断创新支付支持,助力各类移动支付模式和受理终端快速涌现,大大提高了消费的便捷性。
当前为了迎合年轻群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特点,不少银行再次推陈出新,致力于推广无卡支付,布局新一代“电子信用卡”。据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副总裁许琼华介绍,这种信用卡抛开实体卡片,在维持了银行后端三亲原则(亲核、亲访、亲签)的基础上,化繁为简,聚焦银行账户这一核心,申请便捷,在提高透明度及安全性的同时,也方便接入更广阔的支付场景,优化整个消费体验,成为银行打造的信用卡“黑科技”。
支付形式创新求变
所谓“电子信用卡”,实际上是对实体信用卡的延伸和补充,它是银行为了在移动支付时代更好的适应并拓展应用场景而采取的创新,其实质是用科技实现电子化的信用消费产品。用户在满足三亲核身的基础上通过银行平台申请电子信用卡后即开即用,使用时将电子信用卡绑定手机APP或者第三方支付渠道进行在线支付,也可用于线下商户的云闪付,方便快捷。
许琼华介绍,从实体信用卡走向电子信用卡,动力来自于支付需求的改变。五、六年前,人们通常只在商场购物、高档餐饮、购车等较大额的支付场景中使用信用卡。从2014年开始,信用卡支付进入小额高频时代,但是受制于场景限制。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商户接入银行卡支付形式增加,越来越多的小额高频现金交易开始进入电子化支付。而银行作为支付创新的核心,及时推出电子信用卡,更有利于支撑各类支付模式和应用场景的拓展。
实际上,银行不断探索创新支付方式,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模式亟待调整,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成为关键。而在此轮移动支付大潮中,中国把握先机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政策层面鼓励支付创新,银行是这一过程中的中间力量,不断优化银行账户的功能,支持移动支付发展,打开支付多样性,增加数字货币交易量,进行支付产业升级。
同时,支付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支付作为银行账户创新支付场景的一大工具,有效迎合了现今年轻群体的特点,有力地推动了国民消费增长。正如许琼华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未来通过电子信用卡对接移动支付,银行账户将更方便得应用于小额高频消费,这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支付效率,节省了时间,不仅将推动社会整体消费规模增加,同时有效增加商户交易数据的积累,有助于二次营销和商业模式的优化。
更快更安全
许琼华指出,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信用卡在便捷与安全两个维度实现同步提升。一方面,电子信用卡省去了过去传统信用卡发卡过程中最耗时的环节:制卡、寄卡,做到即申即开,十分便捷;另一方面,在技术进步的加持下,电子信用卡的安全系数随着银行整体风控能力的不断提升有很大升级,监控体系也更加完善。
目前实体信用卡制卡最快需要1-3天,寄卡环节即使使用最快捷的快递,也存在一定时滞,收到卡片时间为1到6天不等,这之前还有审批等环节需要耗费一定时间。而电子信用卡节省了这些环节,大大方便了用户申请和使用,降低了银行在制卡等环节的成本。以平安银行的“不带卡”为例,这张电子信用卡最快1分钟“出卡”,不仅可以畅快享受移动支付的便捷,卡片在该行口袋APP专区当中还能进行一站式智能管理,持卡客户可以通过APP专区查看电子信用卡的卡片信息,体验一系列一键智能服务,成为真正以客户体验为中心所设计的服务平台。
“在审批环节,电子信用卡也并不会因为追求快速高效而弱化了风险控制。包括银行在后端确保客户本人申请,并通过三亲流程核身。而电子信用卡还很好的利用了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对风险的把控,随着线上用户大数据的积累,信用体系建设更加完备,移动支付时代银行的风控体系也在进一步强化。”许琼华透露,平安银行在这方面成果明显,结合自身多年积累的风控经验,平安银行搭建了一套完善的大数据风险控制策略体系,兼顾了网络形态特质和传统风险模型,实现立体化客户画像,精确判断信用风险。凭借这样的大数据风控模型,平安银行的电子信用卡已可以实现快速精准的秒批。
总体上看,随着大数据和云技术的发展,银行账号系统的安全系数在不断提高,电子交易的安全系数也在提升过程中。如平安信用卡在加强信息交互环节的安全管控方面引入了“虚拟小号”技术,在信用卡寄送环节以“虚拟号”代替客户真实号码,有效避免客户信息在寄送环节的信息泄露。绑卡环节,平安银行在业内率先采用以协议号代替卡信息的绑定关系认证,第三方支付公司不留存绑卡后客户卡片信息。
打破金融和生活边界
一位股份制银行的技术人员介绍,未来基于账户的支付将会取代基于卡片的支付,电子信用卡将推动银行账户直接和支付机构、手机厂商的钱包做绑定,一个银行账户将实现多种快捷支付,银行也借此可以实现多维度的场景连接,通过场景化、个性化、智能化方面的开拓,进一步打破金融和生活的边界,提升用户体验和用户粘性。
场景化方面,电子信用卡的推出可以有效拓展传统实体信用卡的场景布局,金融服务开始渗透线上线下、境内境外等各种消费场景之中。目前银行支撑的各类支付手段,在吃、喝、玩、乐、行等消费场景方面已有较好覆盖。
随着政府层面的重视,未来将有更多的公共服务领域将被吸纳进银行的支付场景中,尤其是医疗、教育、公共缴费等场景。通过电子信用卡等技术创新绑定用户生活场景,用支付链接用户生态圈的最后一环,银行将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形成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融合统一的产品系列。
个性化方面,随着支付平台的数据积累,用户的画像将更加精准、精确,银行借此可以提供更个性化的体验。账户将变成一个传感器,感知并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这背后要求银行从产品、服务、营销到管理全方位改变经营模式,打造一个开放、合作、共赢的个性化服务体系。
此外,银行也将继续在支付的智能化方面探索创新。平安信用卡方面透露,未来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指纹、视网膜和声波等支付介质将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流程的优化,介质的创新,也将使移动支付更具包容性,不止受到关注技术、喜欢尝试新事物的年轻人的追捧,届时中老年人也可以更方便和安心地使用这些支付手段,通过动动手指、眨眨眼、说说话完成电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