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路情”冯兆平国画作品展岭南美术馆展出

海帆港喧、波涛舟涌、落日余晖、潮浪起伏、渔火点点……

9月15日至24日,“海上丝路情——冯兆平国画作品展”在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的岭南美术馆4、5号展厅展出。本次展览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岭南画院主办,岭南美术馆承办,展出了冯兆平一批反映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作品。

国画《好风十里送征帆》 冯兆平 作

冯兆平是一位专注于大海和渔船的画家。作为曾经的湛江市博物馆馆长,他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结合他对大海和渔船的创作体会,创作了一批反映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作品。几十年来,他一直以大海和渔船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题,通过渔船,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冯兆平生活在广东省雷州半岛,面对南海和北部湾,常年以大海为伴,他对大海和渔船产生特殊的情感。他把渔船作为人来表现,试图把人生的悲欢离合、

人生的奋斗历程、人生的恩怨情仇寄托在渔船上。渔船寄托着冯兆平的情感和理想。

国画《渔灯闪烁夜阑珊》冯兆平 作

大海和渔船在中国画的传统中缺少参照系,这也让冯兆平在表现手法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他用传统书写性的线条描绘结构复杂的渔船,用大泼墨结合现代水彩的技法,表现海的风云变幻,使船和海水形成非常强烈的对比,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

冯兆平试图在作品中追求现代的表现方式,他从传统的文人画中得到启发,让诗书画印在作品中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他把诗书画印作为一种构成元素,采取二维空间的构图方式处理画面,追求一种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有现代审美观念的表现形式。这是他在中国画创新的探索中的一种新的尝试。

国画中的书写状态是一种快乐,情之所致,任笔挥洒,所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一个画家,观其线条即可窥其书写的功力,这种功力来源于对书法的长期浸淫。黄宾虹论笔法中说的“锥划沙”、“折钗股”、“屋漏痕“、高山堕石”等等,是经过长期书写练习而获得的用笔力度的表现。

冯兆平在谈论创作心得时说,船的结构复杂,只有用线才能得以充分的表现。他力图在线条的疏密对比组合之中寻求和谐,在线条的轻重快慢中求变化,在书写的过程中寻找快乐。

国画《东风万里送征帆》冯兆平 作

(冯兆平(右一)向参观的艺术家和普通观众介绍自己的作品)

“我从小生活在大海边,对渔船有着一种特别的感情,渔船是人生的象征。每次到渔港,总是会被停泊在港湾的各种形象、各种姿态的渔船所感动。”冯兆平说,“我忽然觉得自己就是渔船。在浩瀚的大海中航行,那就是人生的历程;渔船在惊涛骇浪中搏斗,人生几许风雨相随。有收获的喜悦,有迷航的困惑;看到沙滩上解体的老船,感到人生的无常而无限嘘唏。我把我的情感融进我画的渔船中去,我试图以渔船表达我对人生的体验。”

汉代时,位于今天湛江的徐闻港,是我国最早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冯兆平对发生在湛江历史上这次人类文明的伟大壮举,在空间上跨越两大洋、在时间上跨越两千年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给予极大的关注,他要让这段鲜为人知的伟大历史事件让当代更多人所了解。冯兆平深入研究历史资料,结合他对大海和渔船的创作体会,通过创作出一批反映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作品,表达他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关切之情。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在《海上丝路情——冯兆平国画作品展前言》中指出,通过这个展览,我们可以了解一位在题材和表现手法具有鲜明个性的画家,更可以通过画家的作品了解我国两千多年前蔚为壮观,使世界历史文明辉煌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同时对当前我们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决策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9月15日上午举行的开幕仪式上,来自全省各地的艺术家、艺术评论家等数十名专业人士参观了展览。有评论家认为,岭南沿海地区渔乡特色的传统文化灿烂多彩,冯兆平深受其熏染,让他陶冶出温和淳厚的审美追求。所以其笔下表现渔乡海湾风情都属于自然而发。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天赋的妙悟敏锐,加之以后天之勤奋坚毅,研习有法,兼采西方版画艺术黑白造型之长,吸纳现代艺术的审美取向,冯兆平融会贯通,自成一统。

(毕中林 李宇菲)

画家简介:

冯兆平,1943年出生,广东阳江市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中国海洋画家协会副主席、原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湛江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湛江市博物馆馆长、广东省第七、第八届人大代表、第八、九届政协委员。长期从事版画和国画创作,作品以大海渔船为主题,表达个人对人生的感悟。

冯兆平曾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多家美术馆收藏,代表作品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百年版画》。1991年获日本国际版画研究会金奖,1999年被评为中国80—90年代优秀版画家,获中国版画最高奖——鲁迅版画奖。

关键词: 作品展 丝路 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