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蜜便利:无人货架是共享经济的新物种
“无人货架的基础是零售生意,但商业逻辑绝不是到此为止。它其实是共享经济的新物种。”
在上海领行业之先最早做办公室无人货架的私蜜便利创始人韦三水如是说。说起共享经济,人们耳熟能详的则是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等。共享经济打的是大数据的主意,而庞大的数据流无疑为商业价值的急剧放大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无人货架亦是如此:披着零售的外衣,通过办公室场景的联结,以及促销、红包、优惠券、积分等常用的手段,甚至免费(其实无人货架已经为企业免费投放本该企业茶水间应该有的设备,如冰箱、冰品柜等,甚至以后还会暖柜等等),用于用户数据流的集中聚集。相比较于共享单车而言,无人货架聚集的数据流更加的精准,含有网络昵称、头像、地理位置、性别、所在公司、消费喜好、消费能力以及消费信用,等等。与此相比,共享单车的用户数据流的画像就显得相对粗糙。而共享充电宝就更加显得“小儿科”了。而拥有了用户数据流后,商业的想象空间就足够的被放大,最最直接的就是与消费金融的联结,这是一门大商业,价值无限。从滴滴打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共享经济的物种的火爆来看,也就不难理解无人货架赛道火爆的原因了。
在韦三水看来,无人货架的基本面是零售,内核则是共享经济的新物种,而这也是大资本争相进入这一赛道的隐秘原因之一。“大资本不傻,而且精明的很;只是在这个赛道上先行一步的大资本,果然不负盛名,大资本就是大资本。”
韦三水算了一笔账:全国办公空间点位数至少5000万个,取其中的百分之二,还有100万个点位,平均每个点位百个用户数据流,总数就一个亿的用户数据流,平均每个用户每年仅仅发生1000元的消费金融或其他服务,就上千亿。同时,100万个点位对于零售而言什么概念?一年至少50亿个订单交易,客单价按10元计算,就500个亿。而100万个点位对于媒体广告而言什么概念?一年就数百亿的品牌广告费用。这都不算针对办公室场景下的更多价值包括IP产品的挖掘(一个三只松鼠就已经红的一塌糊涂了),以及互联网价值等。
“你说这个盘子大不大?我粗略估算,全国一二线城市整个办公室场景下的商业价值空间会有万亿之多。你说大资本眼红不眼红?进不进?肯定重金投入啊。”
这无疑是无人货架的美丽故事。但韦三水同时表示,故事尽管美丽,可现实肯定是残酷的,是不见血的狰狞,也是会一地鸡毛的。为什么?从滴滴打车和共享单车的厮杀历程就能想象得到无人货架竞争的“惨烈”。所以,又怎能不尸横遍野、一地鸡毛呢?可以预测的是,无人货架仅仅在零售这一端上就会大打价格战,甚至不惜成本投入以获取用户数据流,乃至线下零售端可以负利,就像当初的滴滴打车的做法一样。哪管最终最终只剩一家独大的时候,用户不爽就不爽,反正用户数据流已经有了,“我已经成王了”。
自古以来凡是有大为大成者,并不惧怕血雨腥风。怕的是没有谋略,怕的是只有逞匹夫之勇,怕的是只打资本牌而无利益共同体之心,以及战略节奏的缺失。天下武林,凡是成王者,莫不是建立开放式的利益共同体,上兵伐谋,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但最最关键的就是需有“向民之心”。而无人货架这个领域与此前共享打车、共享单车等不同的是,消费服务场景毕竟首先是企业办公空间里,服务场景并不稳定(今天你进来,明天也可以把你请出去),无论赛道竞争如何激烈,都不要伤了企业办公空间“老板们”的心,否则物极必反。因此,韦三水呼吁:无人货架需要自律,首先做好服务是根本。价格战是双刃剑,伤人时也容易伤己。
韦三水同时认为,无人货架并不会因为各大资本万家的争相进入,就意味着格局已定,别的就没有机会了。恰恰相反,还有巨大的机遇和做法——越是暴风骤雨,越是阳光明媚。因为,办公空间场景本身的不稳定,以及线下物理空间本身就决定了缝隙和阳光的存在,不像线上电商一样可以碾压一切。他总结道:“归根结底,无人货架仅仅是个开始,是个消费触点,故事才刚刚开始,是需要有想象力和创意力。”如此看来,具有多年的媒体从业经验和品牌策划营销实操经验的他,操盘私蜜便利这个无人货架项目,应该是行业里的另一种典型:用想象创造美好。
韦三水是资深的早期媒体人,也是众多消费品企业的品牌顾问和案例研究者,曾服务过伊利集团、青岛啤酒等多家著名消费品企业,对消费品品牌和零售有着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曾签约吴晓波的蓝狮子财经作家,出版《谁人不识宁高宁》等多部畅销书作。而在2014年在中高端家庭用户市场声名鹊起的五常有机大米品牌“大食品陆家村有机大米”就是出自他的总体品牌策划和市场运作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