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祖辈闯海的歌谣:南京财经大学“海岛行”调研,保护传承渔民号子

近日,在山东省荣成市的海岛、渔村、社区、学校、景区等,活跃着一支年轻的团队,他们走访当地干部群众、发放调查问卷、进行面对面访谈,对渔民号子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开展调研。他们就是南京财经大学的“海岛行”调研团队。此次,他们联合鲁东大学共同组成调研组,对包括荣成、长岛等在内的我国海岛地区、沿海地区的渔民号子,开展了全面的调研。

渔民号子是风帆时代渔民们在海上生产劳动时自发创作的闯海的歌谣。不仅是我国渔俗文化、海洋文化、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荣成的渔民号子早在2009年即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名录。荣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李娜介绍。

如何留住祖辈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地方文化、传统文化,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渔民号子?南京财经大学成立了调研团队,组织师生深入走访山东等地的海岛、渔村,对渔民号子进行调查研究,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渔民号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之路。

团队指导教师王慧杰带领大学生,考察、调研了山东长岛、荣成等海岛,对渔民号子展开实地调研。他们登海岛、进渔村、访社区,走访当地民众,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渔民号子现状,探讨渔民号子保护传承办法;寻访渔民号子代表性传承人,听朱大相、叶宽兴、洪国壮、李永喜等老渔民、老艺人讲渔民号子前世今生;走访政府文化部门、“非遗”主管部门,了解地方政府保护、传承渔民号子的开展情况。

近年来,团队相继完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民号子保护、传承与发展—山东长岛的调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民号子保护、传承与发展—山东荣成的调研》等一系列调研报告。

为了留住祖辈传下的这首歌谣,“海岛行”团队的成员一直行走在路上。团队既是调研团队,也是志愿者团队,走到哪里,就把渔民号子宣传到哪里。队员心里放不下那份渔号情,踊跃推荐学弟学妹加入团队,无私地传授经验。风吹日晒,“海岛行”的旗帜已经不再那么鲜艳,但是每一个曾在旗下的同学,都非常自豪,因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独特经历,让他们深切体会到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

他们的执着精神,也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包括企业家、市民、学生……团队的调研,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有企业和团队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共同开发长岛民宿文化项目。

关键词: 海岛 号子 祖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