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荣回应马未都:宋朝可以烧“司马光砸缸“中的大缸

8月24日在袋熊收藏艺道学堂<跟杨静荣学瓷—宋代瓷器>线上课程上,杨静荣老师应邀通过视频直播为学员们解答问题,有位不怕事的学员提了一道有话题性的问题:

“大概在两年前,马未都老师在一个电视节目中对司马光砸缸的真实性提出过质疑,其核心言论就是:司马光生活的年代宋朝是无法烧制出淹没一个人、直径为一米的大瓷缸,所以从文物论证的角度,‘司马光砸缸’事件是假的。请问杨老师您怎么看?”

而杨静荣老师也用其渊博的知识,幽默风趣而又严谨地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也算与马未都先生隔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杨静荣老师从文物论证、瓷器工艺、缸与瓮的区别、陶器大缸的可实现性四个方面给予学员详实的回答,并得出结论:“司马光砸缸”真假事件,专就“缸”而言,从宋朝瓷器实物论证、瓷器烧造工艺论证都可证明其可实现性,并不具备证明其为”假“的证据。

杨静荣观点:宋朝可以烧出“司马光砸缸”中的大缸

一、文物论证

从考古和文物论证的角度,宋朝已经有可容下1个小孩大小的大缸。

实例1:湖北襄阳宋墓有挖掘出宋朝壁画,壁画中有大水缸的出现(见下图),说明宋代已有盛水的大缸。

实例2:杭州南宋制药厂曾出土过高1米、口径将近1米的大缸,从考古文物角度证明大缸的存在

更多实例:山东等地也曾出土过直径达1米的宋朝大缸;在窑址发掘过程中,磁州窑等好多窑址都曾出土过接近或超过1米高的大缸。

二、瓷器烧造的工艺水平

从瓷器的工艺水平看,宋代已经达到可以烧制成瓷器大缸的水平。

实例1:从印尼黑石号沉船中曾打捞出过越窑瓷器大缸,高1米多。

实例2:山东1973年曾出土一白瓷大缸,现藏于诸城博物馆,宋代白瓷口径约五十,高近一米。

三、瓮与缸的区别

也有人认为,宋朝及之前烧造都叫瓮,不叫缸。但瓮与缸从文献记载和实物器型看,在古代时,两者并无明显区别,甚至可以通用。

比如:

1、故宫储水的铜缸,肚子明显比口大,但一直被称为缸,没被称为瓮。

▲故宫铜缸

2、明清很多扁圆形缸,可用于养鱼,也是肚大口小,也被称为鱼缸,并不是鱼瓮。

▲清康熙釉里红云龙纹缸

★在多地方言中,瓮和缸,很多时候通用

比如:

1、新石器时代,瓮棺葬,也被称为缸葬,此处瓮和缸是通用的。

2、在很多地方的方言中瓮和缸也是通用的,如山东、山西等地区。

四、考虑陶器大缸

最后,如果把大缸的材质从瓷器扩充到陶器,盛水的大缸就更不是问题了。早在新石器时代,古代人就用挂釉解决了陶器盛水渗水的问题,制成储水器,到几千年后宋代陶缸更不是问题了。

▲仰韶文化彩陶鹳鸟叼鱼缸

综上所述,无论从考古实物论证及烧造工艺论证,宋朝都能烧出“司马光砸缸”中的大缸,包括瓷缸。马老师可能当时更多考虑的是官窑中烧不出这么大尺寸的缸,而不包括民窑。

杨 静 荣

权威瓷器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央电视台《一槌定音》专家组成员

1948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早年在邯郸陶瓷研究所从事传统颜色釉研究与烧造工作,1979年调入故宫博物院研究陶瓷史至今,在故宫研究陶瓷四十余年,现活跃于央视各大收藏类节目,是中央电视台“一槌定音”主打的鉴定专家,以学识渊博、见识过人、敢说真话著称,是最受藏家信任与欢迎的瓷器鉴定专家。

关键词: 司马光 杨静荣 马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