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风暴背后 你不知道的固废经济学
肇始于今年7月的环保风暴,到现在还没有减弱的意思。
在大多人数眼中,环保风暴约等于一批不曾了解的企业被关停,某些与日常生活没有直接联系的行业受到影响,最直观的感受或许是天空的颜色更蓝,而在酷热的夏天,蓝天并不是件稀奇的事儿。
但今年7月开始的环保风暴,刷新了我们对环保范围的认知。餐饮、汽修、家装、洗车……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纷纷受到波及。当家装的垃圾清运费涨到500元一车,废品回收公司的电话也无人接听,收荒匠加价也不愿意上门收废品的时候,我们才发现,环保不仅仅局限在空气和水,还有固废处理。
有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工业固废排放量33亿吨,到2017年,或将突破50亿吨大关,而在“十三五”期间,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也将随之增加,预计总产生量将达150亿吨,总堆存量将达到270亿吨。
但与固废生产量剧增不匹配的,是我国仍处于缓慢发展阶段的固废处理能力。《中国固废处理行业研究分析报告》指出,中国专业的固废处理产业在整个环保产业中的占比还不到10%。基于此,“十三五”期间,大宗固废的存量将净增80亿吨。长此以往,垃圾围城并不是危言耸听。虽然固废对人体的危害并不见得比雾霾来的直接,但潜移默化的侵蚀以及全球各地可见的案例,足以让益发重视个体及未来健康的人群产生焦虑。
个体的焦虑最终会形成社会性的公众意识,进而推动对固废治理的全方面解决方案的出台与执行。哪怕不会像治理雾霾那样快速响应,至少国家已经开始有所行动。
"十五"、"十一五"期间,固废投资占环保投资比重分别达到114%和137%。"十一五"期间环保部对固废污染防治领域投资达2100亿元,其中主要投资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医疗废物及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三大领域,固废处置投资的复合增速达到185%,增速加快并开始超过大气污染治理领域165%的投资增速。
根据《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三五"规划》,计划2010-2016年,大宗固体废弃物处理率从40%提升到50%,处理量从11亿吨提升到16亿吨。其中尾矿、有色冶炼废物处理是重点。到2016年,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达到16亿吨,综合利用率达到50%。"十三五"期间,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达到70亿吨。
国家政策制定之后,一批专业企业也开始频繁动作。
在今年6月公布的环保产业并购分析报告中,固废相关产业标的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焦点。先是碧水源收购,接着就是科融环境宣布3.85亿纳入永葆环保70%的股权。
年初,光大国际拆分出来的光大绿色环保继续看好未来三到五年的固废危废处理市场,持续优化行业优势,公司项目储备竞争力颇为强劲。
将时间线拉远,2016年,瀚蓝环境瞄准了佛山固废危废处置市场,联手德国固废巨头瑞曼迪斯;格林美持续扩张固废处理中心,延伸固废危废处置产业链;东江环保更是拿下了第一个落地固废危废PPP项目,经营资质涵盖《国家危险废物名录》44大类。
资本永远拥有最灵敏的市场嗅觉。不论是本土跨界还是产业链延伸都表明,固废危废处置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发展规划中无法绕过的战略要点。
而对于身处大规模固废排放量行业中的企业,环保意识的觉醒和践行,则更具代表意义。一名微晶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开发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线,对尾矿、建筑垃圾等进行循环利用,将之转化为生产通体微晶石的原材料。一名微晶凭借在环保意识和自主研发两大领域的重大突破,是首批获得国家标准委、国家发展委开展国家循环经济的标准化试点企业。
中国建材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秦占学表示,对固废的二次甚至多次利用,不仅能扭转目前行业面临的高能耗低产出的问题,更踏准了建材行业供给侧改革中循环经济的节奏。
国家政策层面的大方向引领,资本层面的资源优化推进,个体企业层面的创新和践行……个体环保意识只是一根引线,固废经济学也仅仅是环保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在社会中构建系统且可操作的整体环保解决方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